越美集团:绍兴纺企的海外掘金路
境外办厂,又让徐志明掘到了“第二桶金”。“我们不仅顺利越过了尼日利亚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还享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免税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欧美国家与非洲各国签订的国际贸易条约,把我们的产品顺利打入欧美市场。”徐志明说,越美集团的销售收入开始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第三桶金
两桶金掘到以后,徐志明又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尼日利亚没有棉纺企业,纺织产业链不齐全,上、下游产品不衔接,单独一家企业在尼日利亚办厂,成本太高。而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虽有出去办厂的愿望,却因人生地疏,无从着手。
徐志明忽发奇想:何不在尼日利亚办个纺织工业园区,一方面为国内中小企业“走出去”搭个平台,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产业链。2007年,徐志明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的支持。由越美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设立的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在去年正式开建。
越美集团要在尼日利亚建纺织工业园区的消息一传出,在短时间内,来自绍兴以及浙江省外的几十家纺织企业表达了加入园区的意向。越美集团从打造合理、完整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从中选择了15家企业,形成从纺纱、织造、绣花、针织到整套服装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15家企业多数是在尼日利亚有过多年贸易经验的浙江纺企。
“这会成为我们在尼日利亚掘到的‘第三桶金’。”徐志明信心十足地说。为满足非洲工厂扩大产能的需要,越美集团会扩大设在湖北省棉纺基地的规模,扩招1000名员工的计划正在积极实施中。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建设。”徐志明指着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区的效果图告诉记者。这一总投资5000万美元,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园区,是中国首个境外纺织工业园区,也是尼日利亚目前最大的纺织工业园区。
结伴出海
然而,像越美这样走出去还走得好的企业,在绍兴并不是很多。在外部需求巨量萎缩的背景下,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仍然处境不佳。一季度数据显示,绍兴的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了23.6%。
在当地官员看来,这是一个比意料情况还好些的数字。尤其是3月份,进出口数据降幅收窄,甚至带来了一丝惊喜。但需求持续疲软带来的不确定感,仍然在企业间蔓延。
国外客户订单下降幅度超出预期,不少出口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的订单还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下单金额明显缩水。即便是下单了,要求也非常苛刻。
“中长期订单少、中高端消费品订单少、订单难执行增多、订单执行价格下降、生产型企业毛利率下降,企业主动走出去,开拓新市场打开新的销售渠道已经刻不容缓。”绍兴经贸局经济运行处处长吕姚峰这样总结目前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局。
但是到现在为止,真正走出去的纺织企业却寥寥无几。是他们不敢探索吗?
“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正如明万历《歙志》描写当年的徽商一样,众多草根出身的浙商从来都不乏闯世界的勇气。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
“都说要走出去,可走出去又谈何容易?开设贸易公司、铺设销售渠道都要大量的资金。”上述那位家纺企业主说,“更大的问题是,这些工作并非一日之功。”
资金是当前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巨大阻碍。此前几年,绍兴纺企迎来一个产能极速扩张的时期。金融危机后,国际需求萎缩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双重挤压,使多数企业的资产大幅缩水,企业资金链极度紧张。
作为产能过剩行业,纺织等传统行业被银行打入信贷限制之列。来自当地银行业的信息显示,一季度绍兴市纺织行业贷款仅新增39.53亿元,仅占该市新增贷款的11.62%。
徐志明则分析,绍兴当地企业家“坐商”色彩浓重,可能成为转型的另一难题。由于坐拥国内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又加上过去政府扶持力度大、产销两旺,绍兴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在境外办厂风险过大,成本过高,所以由一家或数家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在境外设立开发区、工业园,从而吸引企业集群入驻不失为一个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