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详解《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规划》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创新。去年以来全行业遇到了很大困难,但从今年前两个月数据看,我们依然有30%的企业销售增长了23%,利润增长了33%,这30%企业的利润总额占全行业总利润的98%,它们就强在创新。现在我们要把创新扩展到全行业,要帮助那些占全行业99.4%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公共服务,加强先进技术的普及,加强科研攻关的产业化。 此外要实现《规划》提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比重提高到50%左右”的目标,要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进行这项工作,现在大量的有梭织机已经被淘汰了,无梭织机的比重得到提高。
另外,产品开发已经成为重点,我们还要加快推动产品差异化工作。
《纺织服装周刊》:许多出口企业呼吁国家把出口退税率上调到17%,您如何看待这一呼吁?
杜钰洲:出口企业占行业总企业数的20%。去年行业的销售额大概是33000多亿元,其中五分之一来源于出口。这五分之一出口得到的退税率对这些企业是太珍贵了。大致估算一下,从今年4月1日算起,在剩下的九个月里,能享受一个点的退税率,大约是50亿元,如果全年计算,估计是80亿~90亿元。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应该执行零税率,零税率出口是国际惯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有公平竞争的条件。当然,即使是零税率,也不意味着我们竞争力就一定能提高,根本的还是要产业升级。
《纺织服装周刊》:您认为产业升级最根本的依靠是什么?
杜钰洲:最根本的依靠就是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和品牌贡献率,实现产业升级。在科技方面,纤维材料、加工工艺、产品创新甚至营销模式都与现代化高新技术具有直接联系。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品牌创新方面,还要突出品牌生态的概念,即纺织工业的资源配置、生产工艺、营销网络、文化根源均要适应全球化背景,而本土品牌的国际化,则意味着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前15年我们都在学习和打工,真正搞品牌也就是近15年的事情。现在我们开始研究世界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只要能适应多元文化、多元生活方式,就能做出世界的好品牌,我们与世界品牌的距离正在缩短。
在这个缩短距离的过程中,我们一要摸索,二要学习,三要利用各种机会来创造一种加速成长的条件,比如通过资本的收购,把对方的人才,乃至创造力收过来。90年代,我们的毛巾企业瞄准的目标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品牌“大炮”,现在我们山东的亚光把它收购了,收购之后,“大炮”的营销渠道、设计人员、工厂管理、管理人员都在为亚光服务。这是民营资本跨国兼并的典型案例。目前在纽约第五大道也有了中国品牌的身影。
雪中送炭扶弱济贫 中小企业倍受关注
《纺织服装周刊》:纺织行业有大量中小企业,《规划》中也提出“坚持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在落实中有什么具体举措?
杜钰洲:这个问题是《规划》的一个重点,对于那些中小企业,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雪中送炭。过去政策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扶优扶强,现在对“强”还要支持,但更多的应该是“扶弱济贫”。对于70%效益不好的企业来说,最根本的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而且企业的装备水平有限。对于这些企业,《规划》里重点强调的是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公共服务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促进小企业为大企业服务,靠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现在中小企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各地的大企业也在承担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的责任,比如即发、波司登等大企业在为当地的小企业贷款担保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中小企业中,即使他们的设备不是最先进的,但是他们的管理、技术、检测、研发等方面都可以靠公共服务得到提升。这些企业虽然小,但是他们是民生的重要方面,是解决就业的主体。美国人均GDP是30000美元,纺织业在GDP中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欧洲是20000美元,但他们还在千方百计地阻挡中国的产品进去,目的就是要保护本国的就业。我们人均GDP还不到3000美元,离欧美还相差很远,因此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纺织服装周刊》:中小企业除了在公共服务上得到支持外,在具体项目上是否能得到资金支持?
杜钰洲:政策的支持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都是我们支持的重点。问题的关键不是国家选几个企业进行投资,而是我们要重视产业的关键项目,这个项目要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并且能有利于推广普及,最终要让大家都受益。因此企业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国家的资金支持,更多的要靠自己,路就在自己脚下。
《纺织服装周刊》:《规划》中提出了未来三年纺织业在总量、结构、科技、节能、技改等方面的目标,请您对这个目标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杜钰洲:尽管中国纺织工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同时也是我们加速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这次调整振兴,全世界会有更多的人享受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振兴带来的福祉。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困难是暂时的,利润空间减少也是暂时的,经过调整振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生产一个产品,创造一个产品,而且要形成一个有控制力的供应链。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地改变目前在供应链中的低端地位,把我们的利润空间从供应链中的20%提高到50%或者60%,直到80%,这一天为期并不遥远。(文/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