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
生意社5月13日讯 我省是农业大省,纺织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纺织工业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涉及近50多万职工和300万农民的利益,在出口创汇,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正面临着效益下滑、减员增加等严峻形势,对我省就业和农民增收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保纺织,就是保就业,保增收。为全面落实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已经省政府同意发布的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规划的基础上,特编制《安徽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远期到2020年。
一、我省纺织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1.产业现状。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050户,同比增长22%;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6%,就业人数占全省工业职工人数的12%以上;销售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交货值90亿元,同比增长20.7%;出口创汇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2008年,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纱42万吨,同比下降4%;布5.2亿米,同比下降14%;化纤11万吨,同比下降5%。服装2.5亿件,同比增长30%。全省纺织企业拥有华茂、皖维高科、华孚色纺三个上市公司。全行业现已拥有5个中国名牌,14个安徽名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
2.面临的形势。
影响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存环境艰难。二是总量小、产业集中度低、优势规模企业少、带动性不强。三是创新能力弱,缺少知名品牌。四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85%,全员劳动生产率5.2万元/人,均明显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五是投入不足,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纺织工业拥有资源、区位、劳动力素质等比较优势,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拥有华茂等优势企业,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国内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纺织工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新一轮国家纺织产业振兴中,我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我省纺织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为中心,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大力推动企业兼并联合重组,进一步促进优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骨干企业做精做专。以面料和服装为重点,改造和提升棉纺织行业,全力加快发展服装行业,积极培育生物质面料等特色行业,构建棉、毛、丝、麻、化纤及印染、服装等行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纺织工业新体系,实现我省纺织由资源优势向科技和品牌优势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统筹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采取综合措施,在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2.坚持扶持骨干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发挥骨干优势企业在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增强具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抓住对行业科技进步带动明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步伐,推动棉纺、印染、毛纺、针织、家纺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4.坚持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相结合。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园,提升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
5.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加强管理,实现优胜劣汰。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保持行业稳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