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转内销走到三岔口:纺企转型还需政策指引
生意社5月19日讯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外贸出口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国外需求下降,部分服装出口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甚至接不到订单的情况。为了生存,他们自然转向内销市场寻找机会,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收获成功的。外贸和内销到底怎么去平衡?是两条腿走路,还是继续坚守外贸?如果转型的话,又存在哪些利弊?本期我们推出外贸企业专题,希望能对当前面对难题的中国服装企业有所启迪。
为帮助纺织业走出困境,国家日前出台了包括《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内的多项举措,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也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一调再调,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对行业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对出口市场的影响,拓展市场,部分外贸服装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这样的转变确实令人钦佩,但转型绝非易事,在转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也让企业为此付出了艰辛。
纺织服装业出口势头锐减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今年1~2月纺织行业生产恢复较快,但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统计显示,1~2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其中2月份增长16.7%;出口交货值下降8.1%,同比回落18.2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今年头两个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72.9亿美元,同比下降20.6%;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46.2亿美元,同比下降11%。而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显示,近半数的以出口为主的服装企业订单同比减少三成左右。由于竞争激烈,珠三角地区部分服装企业停产转产,长三角地区承接了部分从广东转出的过剩产能。
“多年来内销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规模以上企业国内销售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08年的77%。2009年内需市场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这是纺织行业发展保持稳定的可靠基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说。
外贸企业积极“试水”国内市场
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多年来一直“面朝海外”,但今年春季举行的第105届广交会首次对内开放。由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出面发出通知,邀请有出口商品采购需求的国内采购商参加与外贸企业的对接洽谈。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在参加去年秋季104届广交会的企业中,约有60%选择国内市场。而在105届广交会上,至少有70%以上的出口企业将内销放在了首位。
业内人士认为,在扩大内需的今天,广交会向内地采购商开放很有必要。要把“广交会”办成一个既对外销售商品,同时也把外贸企业过剩的产能带进国内市场的合作平台。有关人士认为允许内地采购商参加广交会好处不少:一是有利于一些出口产品转卖国内市场,满足内地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可以扩大出口产品的供销量,便于这些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