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服装还未“长大成人”仍处青春期
哪些品牌未来可能萎缩?
正是由于盲目模仿,而且只重其形,未及其表的“品牌运动”,中国的服装品牌普遍存在这样的软胁:
一是品牌空洞化。准确的讲,是许多品牌未成为“真正的品牌”。一个品牌形成的标准,就是有清晰的核心价值与品牌定位。我们看到国际服装品牌,无论是多元化的大品牌,还是小到文胸这样的小品类,中国的消费者都能准确的说出它们的特点,在内心有着清晰的投射。然而,对于多数的中国品牌,却极为混淆,不得要领。不是消费者崇洋媚外,而是中国的品牌除了请形象代言人、上央视广告这样的外在文章,内在功夫却十分薄弱。
中国企业品牌管理能力白皮书表明:年销售额低于5亿的中小企业中69%的没有基本的品牌定位,86%的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规划,虽然有90%的企业都认为品牌对于自己的行业竞争很重要,这样的数据对服装企业是个警示。
二是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把品牌分为产品驱动、品牌驱动、渠道驱动、模式驱动这样大致的类型,中国服装品牌很多无法分清自己的核心驱动力,或者自以为某项是核心驱动力,但没有做到出类拔萃,长板不长,短板太多。
三是缺乏商业模式方面的钻研,没有形成系统上的差异化。模式的创新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而优秀的品牌,在营销模式、管理模式、资本运营等方面,一定有其独门暗器。
四是缺乏终端的控制力。零售时代终端为王。但许多服装品牌,既没有形成品牌对渠道终端的强大影响力,而自己的的渠道终端建设又十分薄弱,属依附型、寄生型的特点,与渠道终端是十分松散的关系,生命线十分脆弱。
五是缺乏自己的专利技术或设计竞争力。许多企业看似以生产见长,能制造出优秀的产品,但却长年依靠OEM订单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设计,有些甚至长年依靠抄版过日子了,尽管目前产值做的很大,已是“大型工厂”,但依然弱不禁风。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符合上述条件的品牌,都会遇到很大的危机。这样的品牌很容易识别:
在二线城市的普通商场中,它们“千牌一面”,运作多年却没有积累起品牌价值与忠诚消费者群体等无形资产,仍在依靠商场人气形成自然销售。
在服装批发市场中,许多也是“有品牌”的,也属于上述特点,虽然有明星代言,有树立在批发市场内外的大幅广告,但品牌没有给产品带来附加值,和无品牌没有太多区别。更重要的是,运作中低档产品却没有找到最适合此类产品的商业模式。
翻开专业服装报刊或网站,密密麻麻的招商广告中,有许多“年年在招商”的品牌,也属于此列。
品牌的生命力与“高端、低端”没有关系,不是说低端产品就一定没有竞争力。一些大众化、低价位的服装品牌,也一样成为了知名品牌、并且系统完善,前景光明。而上述列举的这些品牌,毛病不在“低端”上,而是在于品牌建设与竞争力的打造薄弱,没有后续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市场,最大的好处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这两个特点使一些品牌即使手法单一、系统缺失,也能支撑几年甚至几十年。但随着中国服装品牌的整体提升,消费者、消费市场也随之提升,大浪淘沙之下,它们的生存空间会愈加艰难。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这些品牌已经尝到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苦头。
关注:原因根本错误品牌发展方向服装没有国际许多一线
中华老字号也要学会顺应自然顺应风向的“放风筝”:“该怎样放上去放上去了怎样才不会掉下来?怎样放得高、放得稳?”在陈宝芳眼中,风筝就是人,就是企业。要放得好,就要“顺应自然,顺应风向。”父亲将一碗水摆在桌子上,陈宝芳和二哥陈宝康必须不停地用嘴吹气泡。气泡不能断,一看到气泡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