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 外企要把订单做大也要习惯做小订单
生意社5月25日讯 在外需继续疲软的当下,出口转内销被视为消化过剩的产能的一剂良药。对于大多数习惯了接单生产的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出口转内销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缺少品牌、没有终端、同时面临如此多的竞争对手,外贸企业转向布局国内,需要对市场进行重新培育,这相当于企业从零开始”。
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分析,出口转内销过程中品牌建设是长期性工程,对于订单萎缩面临生死存亡的加工贸易企业而言,转内销的燃眉之急是内销渠道。
这是中国制造跳出微笑曲线底部的必经之路。
“除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电子商务正成为未来三五年的发展趋势。”阿里巴巴CEO卫哲通过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内外兼修、大小通吃
《21世纪》:一个小小的订单,可窥探外贸企业的生存状况。在对全球买家的调查中,现在这些订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卫哲:对阿里巴巴平台上我们的全球的买家,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调研,我们发现全世界总的需求量不会大幅度的下降。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四季度的零售总额下降了2%,零售总额下降2%意味着总需求下降不会大到哪儿去。为什么我们现在中国的出口企业感到日子特别难过呢?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叫全世界买家的采购行为在过去的六个月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是一个订单一年可能定十个集装箱,他一次就定了,那么现在他总需求可能从十个集装箱下降到八到九个,但是他八到九个集装箱是分成五六个订单下,为什么这样?第一,他没有这么多流动资金;第二,他也担心这些库存在手里如果卖不掉怎么办,所以库存水平在下降。对中国制造的感受,他的工厂原来是准备好你给我十个集装箱的订单甚至增长一点,突然一下变成一两个集装箱订单,这个很多规模反而较大的工厂,它的固定成本高,就可能扛不过去。比如十个集装箱变成八个他能活下来,但这八个分成一年的时间分五六个订单下来,所以他就坚持不了,所以外贸形势是由于全球采购行为的重大变化而产生的变化。
每笔订单的量比原来小很多,这是我们现在中小企业感到最困难的。大宗单价高的东西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单价高的东西比如房子、汽车,一千美元以上的是高单价产品,受危机影响比较大,而中国制造毕竟没有太多进入到一千美元以上的高单价产品,中国制造主要做的还是中低端价格的产品,所以美国失业人口多不一定是坏事,失业人口的人还活着,他还得吃、还得领救济金、还得消费,所以他对中低端产品的需求从我们网上来看也是没有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