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规划:东桑西移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生意社5月27日讯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优化区域布局”章节中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的生产水平,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中国是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5%、80%和60%以上,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全国80%的丝绸产品用于出口。
2006年国家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的战略出发,依据茧丝绸行业梯度转移和种桑养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确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计划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按照“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原则,构建“发展特色农业直接惠农、提升工业自主竞争能力、发展品牌转变增长方式”的产业链一体化长效发展机制,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茧丝绸行业引进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东部企业为龙头,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化、基地化、科学化经营,将中西部茧丝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十一五”期间,“东桑西移工程”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万亩优质蚕桑(出口)基地,发展50个大规模茧丝绸加工企业;全国扶持3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丝绸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丝绸知名品牌。主要措施为:扶持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在中西部建设优质蚕茧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将基地和市场紧密结合,促进单一桑蚕基地向深加工产业升级;推动东部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形成引领世界丝绸生产技术的能力;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丝绸名牌。
转变生产方式增强竞争实力
“东桑西移工程”突出强调和推广桑园集中连片、统一管理,以及养蚕实行小蚕公育、大棚饲养、使用方格蔟等国际先进技术,改变过去“门前屋后、田边地头”种桑,一家一户养蚕的传统方式,使种桑养蚕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集约式方向发展。该工程带动了规模化种桑养蚕的发展,使农村生产提高了组织化程度,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发展蚕桑的模式,桑园条件得到改善,也为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