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系大学生当起服装店老板 小额贷款雪中送炭
“还真有点开窍了,发现社会上对卖服装的也没有什么歧视,我的确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李可承认自己当时有点小小的虚荣心。回到家后,李可十分郑重地对父母说:“我要向你们学习如何创业、如何经营,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帮助我开一家属于我自己的店。”就这样,李可开始了和父母走南闯北的“实习”。
定位失准买卖冷清
“实习生”要转正了!2007年,李可的服装店开业了。
一开始,李可一个人应付从进货、验货、销售等所有的事情,几个月下来,他整个人瘦了一圈。但是,辛苦了半天,服装店的效益并不怎么好。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店里配了舒服的真皮沙发,也放置了不少绿色植物添了情调,服装档次也不错,这精品路线应该吸引人啊?”
问题就出在这“精品”二字上,好长一段时间,李可才意识到是定位出了问题,“我的店所在地周边都是居民区,应该服务周边居民,档次应该再降一降”。改变定位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必须重新订货,选择适合自己服装店风格的货。但是资金从哪儿来?“最初的启动资金快用完了,我也不想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了,他们的钱也很紧张,你知道,做生意的人手里面有的是货,而不是钱。”这个时候,李可突然有放弃的念头。
店继续冷清着,有时候一天也没有几个顾客过来买衣服。李可就趴在收银台上,望着大马路发呆:“这店怎么也不能砸在手里面,那么多货呢,而且租金也交了一年的。”
小额贷款雪中送炭
李可时常在店里翻阅报纸打发时间。一天,他看到关于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介绍,不由得眼前一亮。他又一次推开了广内街道社保所的大门。工作人员向他详细介绍了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并建议他去参加“创业培训班”。
在七天的创业培训班上他结识了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培训老师给他们讲解了失业人员如何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及创业意识、准备、开办、营销和管理等创业技巧,使他增加了创业知识,提高了创业能力,更逐渐找到了自信。2007年6月,街道社保所帮助他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使他成为北京市第一例大学生受益人。
李可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这5万元的小额贷款:雪中送炭!李可迅速进了一批新服装,档次定位在中等;同时在店内摆上了“花车”,“顾客从外面看上去就知道在甩货,肯定会过来瞧上几眼,这样客流就逐渐多了起来。”
生意逐渐好转,李可这个时候又将母亲经营的童装品牌引进到店里。
脚踏实地走好每步
现在李可的店里增添了4个人手,他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不过对这雇来的4个导购,李可有着自己的设想:“卖衣服不能一上来就给顾客说衣服的事情,要聊天,要当做朋友,也不要步步紧跟人家,要让顾客觉着买衣服是种享受。”
如今顶着“大学生创业典范”的名称,李可知道自己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他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我希望以后多开店,现在服装店的账目管理还不现代化,收账记账都还靠人工,希望以后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经过这几年的实战,对于大学生创业,李可有着这样的建议:如果想要创业,必须在学校里就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技能培训,不然做生意会吃亏;另外希望5万元的小额贷款下达周期能够缩短一些,毕竟商机是稍纵即逝的。
“还有,一定要自信,路是人走的!”李可大声地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