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
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吨纤维创汇值比2004年提高30%,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型差别化化纤率比重超过50%;印染后整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超过85%;服用面料、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构成达到45 : 30 : 25。争创中国名牌85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
企业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工程建设,研究推广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企业应用面达到50%左右。
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化纤、棉纺织、毛纺织、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等10个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争取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企业50强,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市场占有率。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提高纺织服装出口,力争出口总额占全国20%左右,占全球5%左右。
产业水平。巩固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销售收入达到11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500亿元和99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开发应用化纤新材料。
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加快聚乳酸纤维、炭素纤维和芳族纤维等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材料和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充分利用棉绒、秸秆、麻杆、棉杆等农作物副产品以及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秆的资源优势,推进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提高纤维素纤维的比重。
(二)发展高附加值棉纺产品。
推广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和细络联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高档灯芯绒、弹力牛仔布系列特色面料产品以及替代出口服装中进口面料的产品档次。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合理配置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装置,开发各种产业用和装饰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面料的使用领域。
(三)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
以意大利、英国等先进国家的毛纺产品为赶超目标,开发生产高支、精纺、轻薄型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复精梳、针梳机、无梭织机、缩呢机、罐蒸机等新型设备和先进技术,加强对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多功能组合整理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纱线品质。继续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积极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无接头纱比重。积极开发高档纯毛面料、多纤混纺和化纤仿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向产业链高端攀伸。
(四)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
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广泛应用电脑花型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和电子控制系统,大力推广数字印花等新型印染技术。积极研发应用棉型织物节水减排印染新技术,着重推广化学改性淀粉浆料的低成本均匀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新型改性淀粉浆料替代聚乙烯醇(PVA)等合成浆料、化学浆料降解酶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和低温漂白技术等。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提高天然纤维抗皱免烫、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等各类面料的后整理水平。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及生态技术标准,重视“绿色纺织品”开发,加快印染“绿色化”工程建设,积极研制和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鼓励印染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消耗量。
(五)提高品牌服装市场占有率。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合作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建立服装面料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系统、服装设计三维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管理、生产的吊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系统、立体仓储系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土高水平设计人才,提升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提高出口比例,争创国际知名品牌。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针织服装新产品。以江苏国际服装节为平台,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力争培育3-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产品自主品牌。
企业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工程建设,研究推广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企业应用面达到50%左右。
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化纤、棉纺织、毛纺织、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等10个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争取有10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企业50强,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市场占有率。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提高纺织服装出口,力争出口总额占全国20%左右,占全球5%左右。
产业水平。巩固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人,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销售收入达到11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8500亿元和99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开发应用化纤新材料。
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一条龙开发。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加快聚乳酸纤维、炭素纤维和芳族纤维等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材料和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及应用。充分利用棉绒、秸秆、麻杆、棉杆等农作物副产品以及竹子、速生林和其他植物秸秆的资源优势,推进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提高纤维素纤维的比重。
(二)发展高附加值棉纺产品。
推广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和细络联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高档灯芯绒、弹力牛仔布系列特色面料产品以及替代出口服装中进口面料的产品档次。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合理配置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装置,开发各种产业用和装饰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面料的使用领域。
(三)扩大高端毛纺产品比重。
以意大利、英国等先进国家的毛纺产品为赶超目标,开发生产高支、精纺、轻薄型呢绒面料,增加出口,替代进口。采用复精梳、针梳机、无梭织机、缩呢机、罐蒸机等新型设备和先进技术,加强对防皱、防缩、免烫、抗起球、多功能组合整理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纱线品质。继续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积极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无接头纱比重。积极开发高档纯毛面料、多纤混纺和化纤仿毛面料,以及出口服装所需的毛纺面料,向产业链高端攀伸。
(四)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
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广泛应用电脑花型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和电子控制系统,大力推广数字印花等新型印染技术。积极研发应用棉型织物节水减排印染新技术,着重推广化学改性淀粉浆料的低成本均匀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新型改性淀粉浆料替代聚乙烯醇(PVA)等合成浆料、化学浆料降解酶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和低温漂白技术等。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提高天然纤维抗皱免烫、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等各类面料的后整理水平。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环保及生态技术标准,重视“绿色纺织品”开发,加快印染“绿色化”工程建设,积极研制和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鼓励印染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技术,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消耗量。
(五)提高品牌服装市场占有率。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合作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建立服装面料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系统、服装设计三维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管理、生产的吊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系统、立体仓储系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土高水平设计人才,提升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提高出口比例,争创国际知名品牌。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针织服装新产品。以江苏国际服装节为平台,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力争培育3-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产品自主品牌。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