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纺企融资 “血栓”尚未消尽
生意社6月15日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如果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来估算,目前新增信贷已完成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这些钱却极少流向中小企业。
4月24日,国务院全文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中强调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提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放宽中小纺织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条件、简化税务部门审核手续和程序、对中小纺织企业贷款实行税前全额拨备和提供风险补偿、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等具体要求。
2008年,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融资难”呼声连连。一年过去,纺企融资的困难是否已经真正解决?作为企业运行“血液”的流动资金是否已通畅地流动起来?金融机构、政府有何态度与手段?记者再度探寻后发现,如同“血栓”一样的融资难,并没有消尽。
企业篇 东边日出西边雨
融资在有的地方不是问题。义乌市妍姿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平告诉记者,当地企业在流动资金出现困难的时候第一选择是向银行贷款,以企业或者企业主个人资产作为抵押,考察企业的厂房设备、产量、效益以及贷款者的信誉后,符合要求者一般都能拿到贷款,但仅限于用于流动资金,如果企业要扩大规模或者投资其他项目,则比较困难。相比其他融资渠道,银行的门槛并不高。义乌企业在选择银行时一般都以“熟悉”和“就近”为原则。
然而,这样的“好风景”并不是普遍现象。多家媒体报道,今年以来,中小企业依旧是融资难的“重病区”,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比重近90%,因此,流动资金短缺时,求借无门的问题格外突出。
许多纺织企业反映,除了少数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扶植的骨干企业,在资金紧张时,银行总是拒绝贷款,原因不尽相同,有些理由心照不宣。江苏无锡江阴毛条厂总经理肖锦文说,纺织行业贷款难就难在行业平均利润低,不足3%。因此,九成以上的纺织企业从银行贷款很难。中小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我70%的精力花在融资上,跑了七八家银行,都没戏!要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生产经营上该多好!”杭州恒威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相斌无奈地说。
浙江一家中等规模的面料企业的老板近日也向记者大倒苦水:企业运行良好,特别是出口业务,不仅没有因形势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可是银行就是不松口。没办法,只好看着商机溜走。当记者追问原因时,他为难地说:“不能说太多,不然我更不好贷款了。”他再三叮嘱记者不要在文中透露自己姓名。
朱先生在东莞的服装厂很小,只有六七十名工人,尽管经营尚可,可就是因为规模小,银行甚至不愿考察企业情况。朱先生于是以个人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面对个人的业务受到的管制比企业贷款要少,反而更方便。他说,在东莞各类企业近50万家,能从银行借到钱的可能只有几千家,很多企业主根本就不到银行贷款,有困难时宁可花高一点的利息向熟人求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