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转型升级应把握好“度”
如果在转型时没有打好基础,就会出现空心化危机,专家建议尊重市场规律,不要操之过急
生意社6月23日讯 当这次金融危机袭来时,中国出口下滑速度之快,暴露出外贸产业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很多人反思,由于中国外贸是依靠劳动力优势和贴牌加工的增长模式,因而缺乏长期竞争力。他们呼吁,中国亟待优化外贸结构,金融危机恰巧带来了好的契机,这一提及多年的老话题如今又被赋予了新的动力。
“危机的倒逼机制都是理论上的,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的外贸模式符合现阶段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它连接着就业、农民工、收入、消费等各个环节。温总理说劳动密集型出口在我国至少还要搞2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张小济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亮出这样的观点。
那么,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出口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既能适应中国国情,又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呢?
扩大出口靠提高含金量
和“中国制造”的通病一样,“中国出口”缺乏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优秀的自主品牌,多年来,中国出口企业依照各国采购商的要求不断压低供货价格,似乎已经退到了价格的谷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使得国外订单下滑之时,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集体遭遇重挫。以往依赖大批量、低价格的外销模式已不能应付眼前的危机了。
在企业难以为继关门倒闭等事件接连发生的时候,记者却发现,在广东东莞,当合俊玩具厂一夜间消失之际,它的另外一个产业——毛织业却生命力旺盛。
“由于较早提升毛纺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当金融危机的浪潮袭来时,在国际上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我国纺织行业重镇——东莞市大朗镇的毛纺织产业逆势增长,成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东莞市大朗镇党委书记尹景辉告诉本报记者,今年1—5月,大朗镇规模以上毛织产业逆势增长8%。
例如,东莞颖祺公司的服装产品90%出口,虽然今年以来纺织业频频遭受不利因素的打击,但该公司上半年的接单量从以往的300万件上升到600万件,全年的产量预计将从去年的600万件上升到1200万件。其服装出口量能保持大幅增长,得益于企业的升级转型。
企业规模小、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能力不强等问题,曾经严重困扰着“颖祺们”的发展。“为此,大朗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为企业搭建了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展销物流和融资服务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尹景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