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危机 困境中倒下的和成长的外贸企业
适时调整,各有各的招
也有的企业因为船小容易调头,幸运地躲过了浪头。广东汕头的一家电子玩具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俄罗斯市场订单萎缩比较严重;面对金融危机,新品推出数量减少。从去年10月份开始,市场萎缩了大概50%左右,现在还没有恢复。但是,该厂厂长王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在金融危机之前,企业就已经考虑过要做国内市场,是金融危机给了他们一个契机,目前,国内市场的开拓和转内销过程比较顺利,国内市场销量在原有基础上反而提升了20%。
真是“西方不亮东方亮”,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今年起暂停了外贸出口业务,专注于国内市场开发,今年将投资数亿在全国建齐张小泉专卖店网点,张小泉的产品也要进入大型超市。
还有的企业经过此次“劫浪”,或调整方向或苦练内功。一些企业认为,金融危机下,生活必需品市场尤其是中低档日常消费品需求上升,中东国家战后重建和南美、非洲发展中国家对物资的刚性需求上升,正好是金融危机“土豆经济”效应给外贸企业带来的市场机会。
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金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多少少受到影响。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汽车零配件等机械产品急速萎缩。个别厉害的出口降幅少了一半,甚至减少了七八成。但是,原先一直被认为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例如纺织服装鞋类等倒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到下半年略微有一些削减,但也没受什么大的影响。”
“最严重的时候表现在今年2、3月份,贸易萎缩得最为厉害,当时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或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或是奢侈型产品最高降幅跌到70%—80%,甚至不出货。例如我们把汽车零部件发货给丰田公司,在市场不明朗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先不买配件,等市场好的时候,或者看清楚了,再增加库存。”
到了6月份,出口退税率调整了,汇率也比较稳定,在此情况下,金松认为,大多数产品出口能恢复到原来的70%到80%左右。他说:“外需减弱是短暂现象,到目前为止,差不多基本到了谷底,或者接近底部。对企业来说,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我们打算下一步,去开拓新兴市场,这也是我们今后唯一的办法和出路。”
小宗外贸近来也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宁波市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现在开始做起了小宗外贸。就像卖西瓜,本来是一只只地卖,现在是破开来,一块块地卖。增加流动,小步快行。小宗外贸的本身就是一来防御风险,二来强调现金的到达率。新东方负责人说:“在外贸形势不断低迷的时候,我们选做了小额外贸。几个月下来,勉强维持,不至于让外贸的部分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