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危机 困境中倒下的和成长的外贸企业
生意社6月24日讯 金融危机的大浪在我国引发了一轮凶猛的企业倒闭潮,据估算,有近30%左右的外贸型企业倒闭,随着形势的进一步严峻,这个数字正在逐步扩大。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基于船小好调头,幸运躲过浪头。还有的企业经过此次洗礼,或调整方向或苦练内功。
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
导致近期中国出口下滑、订单减少,外需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因素,但还有些深层次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张小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缺乏出口积极性,“企业是因为害怕风险,不敢接订单,导致生产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支持出口,因为我国的退税制度规定,按照中央出75%、地方出25%的原则,在一个地方出口就在当地退税。有很多内陆的外贸公司去沿海地区出口,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沿海地区不会拒绝,然而,一旦经济形势紧张,地方财政吃紧,要拿出真金白银补贴给其他地方,沿海地区的积极性就会受影响。因为内陆公司属于内陆地区,解决的是当地就业问题。”
还有一方面是对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金融危机下贸易信用风险增大,国内不少企业都面临因买家资金困难乃至破产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的风险,导致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
“迟到”的危机
山东省一家出口化工和机械类产品的外贸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三分之一左右的业务都在非洲,危机的来袭不像欧美市场那么快,最近三个月才感觉受到影响,订单少了一半以上、业务慢了。
“因为此前国际油价一直下跌,非洲市场出现了外汇短缺。公司本来有订单,结果因为付不出外汇,只好无限期等待,有时候会拖上两三个月的时间,有时候干脆就被取消掉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
他说:“公司还有一部分业务在东南亚,损失也差不多有一半。原因是被别的国家占领了市场,原来我们的橡胶产品出口主要靠廉价商品占领市场,但是由于此前我国一些劳动力等资源价格上涨,导致现在俄罗斯的商品更便宜,品质也不比我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