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美集团: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集群出口
生意社7月1日讯 出口产品势必受制于他人的市场,而产业集群出口则意味着掌控了他人的市场--浙江一家外贸纺织企业十年开拓境外市场的经验再次印证了一则经营定律:“走出去”彻不彻底,决定了外向型制造企业在危机面前的抗风险能力。
从成立自己的海外贸易公司,到开设加工工厂,建立配套产业链直至开办工业园区,浙江越美集团从产品出口到产业集群出口,在金融危机面前,不仅能自主掌握订单,而且成功规避了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风险。
据了解,今年1-5月,越美集团内外贸产品销售9个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以上,利润预计同比增长30%。虽然上半年是纺织品出口的淡季,但是越美集团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自营出口3700万美元,同比增长45%,预计下半年旺季来临以后,出口增幅在50%以上。
从绍兴布商到尼日利亚纺织“老大”
越美集团成立之初主要从事提花布销售。在当时的绍兴诸暨,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从1992年到2000年,一年自营出口不足300万美元,还经常因为香港贸易公司拖欠货款陷入困境。为了讨回欠款,老板徐志明只能守在香港客商的办公室里,却意外地发现这里来来往往的全是黑人,原来他的纺织面料最终消费市场是在非洲。
2000年越美开始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办起了贸易公司搞批发,尼日利亚是纺织品消费大国,当地人的穿衣习惯是“三块布”,头上包一块,身上裹两块,再加上天气炎热面料容易霉烂,一亿四千万人口的布料消费相当于五亿人口的国家。但是当地没有轻工业,纺织品奇缺,徐志明带去的印花布遭到了当地批发商的抢购,最多的一次一天之内涨价七次。
2004年开始,尼日利亚严禁进口中国纺织品,通过灰色清关进入尼日利亚的纺织品,就是走私。越美集团的徐志明被尼日利亚海关当作头号“走私犯”,和其它九个浙江老板一起被抓到秘密警察局关了四天四夜。据了解,2004到2005年间,尼日利亚海关抓捕浙江商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被尼日利亚政府罚没的浙江纺织品至少有三四亿元。
“中国这么多企业,在尼日利亚都是非法经营,但是那里市场又这么好,每个做纺织品的商人,都想冒一下风险。”徐志明说。
徐志明说,“大家都想平平安安的,也知道最好自己能办厂,但是初来乍到的企业不了解尼日利亚政策,自己办厂投资也太大,所有东西都要进口,连一颗螺丝都要进口。一吨水泥3500美元,一吨钢材8000美元,那里并不是投资办厂的天堂,也很少有企业能下决心投资。”
尼日利亚是产棉大国,但是没有棉纺企业,没有配套产业链,单独一家企业办厂,不仅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连原材料获得都很困难。徐志明在尼日利亚办的工厂,也只能对国内进口的半成品进行诸如绣花之类简单的深加工。
徐志明很快就发现,没有配套产业链,单个生产企业很难形成产业优势。同时,越美集团发现,不少绍兴企业也想“走出去”,但困难重重:对国外环境不熟悉,担心自己出去风险太大,他们更希望抱团“走出去”,减少投资风险。
2004年,经过中国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批准,越美集团投资1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卡拉巴保税区设立了第一家境外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金美(尼日利亚)纺织品有限公司”。越美在当地兴建厂房7000多平方米,招聘当地工人130多人,又从国内投入设备和聘用技术人员。近几年,越美集团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已累计投资1088万美元。2006年8月,越美又在西非塞内加尔投资500万美元,创建了第二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