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缝机业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再思考
优化产品结构必须放到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新特点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因为只有在正确回答“我们离先进制造业还有多远”的前提下,优化产品结构才会有正确的起点和目标。否则,只将光机电一体化狭隘地理解为“电脑+缝纫机”,甚至只是扩大电脑高平机批量的简单做法,就很可能进入又一个误区。
考察一下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特点,不难发现,信息化已经彻底改变了制造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信息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及装备正在深刻地改造传统流程及管理,有效提升制造业的素质水平及效益。开发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设计制造平台已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力求达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周期最短,成本最低,质量最佳的效果。与此相适应的技术融合和创新进程明显加快,使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
事实上,先进的缝制单元或工作站之类的产品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结合的产物,他们或多或少已经实现了集精密机械、计算机、通信、液压气动、光电等多学科为一体,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的特点,是高端服装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全面理解和科学落实《规划》对缝制设备重点发展的目标与要求。优化产品结构的任务,正处于缝制机械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演变的进程之中。从光机电的融合上来看,行业在该领域的研发和制造基础还相当薄弱,无论从缝制机械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以信息化技术为特征的缝制设备专用电脑控制技术的研究,还是从当前电脑控制缝制设备的种类和比重等来看,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远近结合力求标本兼治
《规划》的时间定位是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规划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针对性和目的性都非常强的行动计划。应该看到,这个在特殊年份,特定条件下出台的《规划》,既不是简单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远近结合,力求标本兼治。其既要立足于应对危机确保当前的稳定发展,又要从长计议下决心加快各种结构性的调整,确立长远目标,促进转型升级。
《规划》的时间跨度凸显了这个指导包括缝制机械在内的轻工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即如何做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工作。行业的全面振兴,三年时间显然是不够的,但抓紧三年时间作调整,完全有可能将行业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起点。《规划》名称中的“调整”和“振兴”的词序安排也说明了这种逻辑关系。
今年是“十一五”的倒数第二年。依据目前的运行状况,行业到本规划期末的态势已大致可作判断。从行业经济总量上讲,建立在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的数学模型显然与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尽管这并非缝制机械行业的特有现象,但本行业发展的基础不稳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导致峰谷落差大和低迷持续长的现状,也令全行业深刻反思并要求我们在努力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千万不能再患“短视症”,要善于从深层次上寻找和解决问题。
今年下半年,全行业可能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有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困难会超过20世纪90年代。因此,贯彻落实《规划》必定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如果说周期性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那么结构性调整则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行为。尽管《规划》具体涉及缝制机械行业的文字相当有限,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规划》的丰富内涵,用心领会其精神实质,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