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重创纺织业 四招提振行业信心
中国纺织面临致命性重创
凡事有利即有弊。
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合法的贸易政策措施,用来保护处在襁褓中的弱小发展中工业,抵制可能破坏本国就业机会的廉价进口产品;对于中国等发达国家而言,贸易保护主义将带来怎样的不利影响?
自去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保护不断增多,企业出口面临的贸易环境已不断恶化。如从2008年12月1日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开始每两周发布一次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统计报告,对中国相关产品的进口进行监测。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局(CPSC)也要求自今年2月份起,所有出口到该国的纺织服装必须执行新的安全规定,违规企业将被重罚最高1,500万美元。同时,3月16日美国纺织服装总会(NCTO)称今年以来中国对其出口的纺织服装激增,呼吁政府尽快采取监控措施。欧盟方面的情况也不让人轻松,尽管跟进中国内地纺织品进口情况的双边监察制度,已于去年底结束,但有成员国已提出要对中国内地产品进口数字保持警觉。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使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步履维艰,中国是这次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受害国。”易小准说。据他介绍,WTO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球40%的反倾销案件、70%的反补贴案件都是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案件同比上升了18.8%,其中超过2/3涉及到中国的产品。他认为,现阶段国外需求急剧萎缩,国内产能过剩,中国纺织服装业遇到严峻的考验,重新洗牌将无可避免。
有数据显示,受全球需求萎缩冲击,在中国倒闭的1万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绝大部份都是无牌、贴牌或定牌加工出口企业。即使此类企业在出口受挫后转向内销市场,同样也面对着无品牌、无内销经验、无分销渠道等障碍,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除此之外,尽管低廉的劳动成本使中国出口产品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但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崛起,这种优势正逐渐弱化;尤其是近几年来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原材料、劳动成本及人民币升值等,不但挤压了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也削弱中国出口纺织服装的竞争优势。
四招提振纺织业信心
首先是国家财税扶持。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之所以在纺织产业界产生巨大反响,主要是其中包含了三大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这对于千疮百孔的纺织业而言,无疑是“馅饼”。
其次是信用保险政策显身手。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稳定外需、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的政策,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外贸出口风险,增强企业的接单能力和出口信心。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可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支持出口企业放账交易,增强出口竞争力,提升出口商品价值,扩大贸易规模,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再者是协会协助纺织企业“过冬”。纺织企业协会应急企业之所急,发挥自身优势,当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注重做好各类服务工作,在加强行业调研和行业协调的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同时将自己掌握的各类信息向会员单位提供。在次基础上,及时举办展览会、学习班、报告会、座谈会、技术交流会等,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最后,纺织企业是贸易保护案件法律程序的应诉主体,应积极参与应诉。事实上,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绕着走”,这个市场被限制了,就去开拓另外一个市场,打一枪、换一炮,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有些企业不应诉,是因为缺乏经验,对此我们商会可以给予必要帮助;有些企业是因为资金短缺,无力应诉,我们正在考虑推动业界或政府建立一笔应诉基金,维护行业正当利益。最后,我们的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不搞价格战,不搞恶性竞争,不授人以柄。
贸易保护是个长期存在的过程,只要有竞争,它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对于靠打“价格战”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影响面颇广。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汉感慨良多,他认为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纺织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的三个“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交涉、法律抗辩、业界合作”有机衔接的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