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转移的多重考量
吸纳产业链的转移
“产业转移不应该只是孤立的产业环节转移,而应该是产业链的转移,或者和东部配套产业的转移。”孙淮滨表示,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转移后的产业很难长久发展。
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一批棉纺企业相继“西进”,落户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打造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品生产基地成为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目标。“单纯的做强做大一个环节,对于新疆纺织来说并不利于长久发展。”孙淮滨表示,“引进产业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源头向后退,一种是从成品向前推。根据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借鉴浙江纺织的发展模式,从后向前推,从服装抓起,到面料,到纱线最后到棉花。由于服装行业的发展风险相对较低,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更加稳定。”
从目前来看,由于缺乏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优势,新疆纺织产业的配套环境与沿海纺织企业云集的城市相比劣势十分明显。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来新疆投资的每个纺织企业还需要配备十多个维修工。而在长三角等纺织企业集中的地区,企业需要买机器或维修设备,只要到附近的纺织机械市场走一走,或向相关机械销售、维修的企业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在这种状况下,在新疆投资建厂要想缩短产品与销地的距离,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等目前仍然不现实。
已经大量承接产业转移但缺乏完整产业链的现象,在中部地区更为明显,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服装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密度的用工是服装产业在我省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但长久以来的纯加工型生产以及与纺织工业的脱节,使河南省服装产业一直无法进入发展的快速路。”香港泛美集团服饰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张同海说,“像石狮那边你要辅料,打个电话10分钟到位,咱这边最快得等两天,时间就耗不起,更别说成本。”
除了缺少辅料环节,河南省服装产业在染整、后整理方面是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本地纺织工业生产出的白坯布经过南方印染厂加工成面料后,再被本地服装企业买回来加工,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延长了产品周转期。其实,河南建立印染厂的时机早已成熟,但由于印染工业污染比较严重,污水处理企业建设没能跟上,导致河南省一直没有大型印染厂。
杜绝“污染转移”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产业转移多为劳动密集型和有一定污染的产业,若产业项目选择不当,就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部分地区急于发展经济,饥不择食,把污染严重的项目引了进来,虽然使得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环境污染加重了,恶化了环境。
对印染针织企业而言,排污是一大难题。目前大部分产业承接地区还很难做到统一排污。“污染太重,环保会很麻烦,基本上要统一排污统一供气,这些费用非常高。打个比方,如果一家印染企业的年产值是1000万元,那么它同样花在排污环保方面的费用也要高达1000万元。”佛山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浩亮表示,对于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来说,如果要引进这些印染针织企业,就应该强化自己的污水处理等硬件措施。
综合考虑环境治理成本后,很多地区在迎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表示拒绝“污染转移”。比如合肥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准入的前提,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新建项目必须明确新增污染总量来源,防止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比如,凡是有可能向巢湖排放氮磷的项目,合肥一律不再审批。据了解,下一步,合肥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为承接产业转移腾出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