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大牌进退两难:国人不认本土制造的奢侈品
生意社8月6日讯 导语:中国人竟然不接受在本土制造的奢侈品,这让杰尼亚公司常务董事、全球战略联盟CEO,Giorgio Delpiano感到很困惑。其实,不光是中国人不接受在中国制造的奢侈品,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大多有这种感觉。而这种情况也使得时尚大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商业周刊》杂志将LVMH列为欧洲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但对于哈佛商学院来说,另外一家西班牙的时装公司Zara则更有价值。
全球化:丧失“高贵血统”的危险
中国人竟然不接受在中国制造的奢侈品,这让杰尼亚公司常务董事、全球战略联盟CEO,Giorgio Delpiano感到很困惑。
“中国产的杰尼亚在中国市场的接受程度竟然比欧美市场还要低,既有意大利的设计,又能支持本土制造,价格也更加合理,我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他说。
“买奢侈品买的就是高贵的血统和原汁原味的原产地制造,如果都是‘中国制造’了,还不如干脆买中国品牌。”一位消费者如是说。其实,不光是中国人不接受在中国制造的奢侈品,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大多有这种感觉。这种情况使得这个品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退一步,是价格优势的丧失;进一步,是高贵血统的稀释。该和中国制造保持怎样的距离,成为了杰尼亚反复掂量的命题。
事实上,Delpiano应该知道,他所供职的这家意大利顶级男装品牌售卖的不仅仅是设计、质地和工艺,还意味着品味和身份。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定制一套手工杰尼亚全球限量版西服需要13万元人民币。工匠们精纺的是12到13微米的羊毛,制成品用肉眼看来甚至比丝绸还要细密。面料对气候有要求,需要远赴瑞士加工。意大利顶级技师量体裁制,就连纽扣都是兽类最坚硬的角质做成的。整个制作流程长达50天。
家业百年,意大利小镇上的祖孙三代都为自己做手工,则是杰尼亚时常提及的文化部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英国王子查尔斯等都曾在公开场合以杰尼亚示人,这是能够吸引媒体的轶事。
杰尼亚就这样与“高贵”扯上了关系,和杰尼亚合资成立了夏梦-意杰服饰有限公司的温州商人陈孝祥说:“在中国40%到50%的顾客购买杰尼亚西装是为了当作礼物送人。”
1980年代,杰尼亚为寻找全球最好的山羊绒和丝绸来到中国,没想到此行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1991年,杰尼亚在北京王府井饭店开出了第一家专卖店。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奢侈品牌还是皮尔-卡丹、鳄鱼。在这些品牌的包围中,“杰尼亚”几乎成了天外来客,8000元外汇券一套的杰尼亚西装,几乎等于一个中国普通工人三年的全部收入。
但这家店的开设显然选对了时间,对于中国市场,杰尼亚就此拥有了让同业者艳羡的敏感触觉,这让杰尼亚成为在中国销量最大的顶级男装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