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丝绸城挑灯“夜卖”外需下滑之下艰难转内销
生意社8月25日讯 尽管客流未见明显起色,尽管市场里已有了“费电”的怨言,但在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的要求下,商户们依然坚持每天在晚6点到9点之间增开“夜市”,以期能有更好的销售业绩——这是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丝绸产业正艰难寻求内需支撑的一个缩影。
台风过后的杭州酷热难当。傍晚6时以后,覆盖3条街的中国丝绸城里,健康路、新华路的批发商们轰隆隆地拉下店铺的卷闸门,准备打烊回家,而西健康路的零售店却陆陆续续亮起了灯。
孩子们在店门口玩耍,他们的父母经营着一爿小小的夫妻店。上个世纪80年代,来自台州、温州等地的商贩们陆续聚集在杭州,形成了一个天然的 “马路丝绸市场”。20多年后,这个享有“中国丝绸城”名号的著名市场,近期却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步履维艰,复苏缓慢。
今年7月,杭州中国丝绸城管委会开始要求零售商户在晚6点到9点之间开“夜市”,以期促进销售。然而客流依然没能见到明显好转,部分商家也开始抱怨起夜市的费电。外贸复苏缓慢,在国内又面临绍兴柯桥、江苏盛泽两地丝绸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有业内人士认为,老字号的复兴或许才是丝绸城未来的出路。
现状
外需仍然萎靡不振
杭州中国丝绸城新华路和健康路交叉口,近期刚刚开出一家专卖围巾的小店,店主是一对来自广州的夫妇。
“广东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广交会上我们的生意就非常冷清。”老板感叹说。夫妇二人在广州做外贸多年,拥有自己的一家服装厂。金融危机前,他们通过广州的外贸公司接海外订单,再组织工厂生产,对外发货。金融危机突然来袭,严峻的外贸形势逼迫夫妇二人“北上”来到杭州。
来杭后,两人无心游玩,深感迷茫。“我们不了解杭州,完全不知道内销是怎么样。”老板说。虽然从5月份开始感受到一些经济复苏的气息,但生意仍不太好。由于担心内贸存在拖欠货款等种种顽疾,他们对所有的客户都坚持要求现款现货。
小店里陈列的都是批发商选购的围巾样品,偶尔有散客光顾,夫妇俩也积极地把样品一条一条地推销出去。
感到压力的还有来自国外的采购商们。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客商告诉记者,去年遭金融危机打击后,他在杭州丝绸城的生意暴跌到只剩4成,在最近才有微弱的回升。
他一边按着计算器一边告诉记者,在2007年,他每周要在杭州丝绸城进货22.5万米;而在今年,每周进货量只有9万米左右。这3年来,他就这样往返于杭州与迪拜之间,把丝绸销往中东。
经营布料批发的 “天下丝绸”老板娘用流利的英语和这名客商交谈着,她告诉记者,金融危机的冲击非常大,订单下滑严重。
杭州丝绸城外贸的客户原本主要来自欧洲和中东。但在丝绸城,记者时常可以看到中东人的面孔,却很难遇到一位来自欧洲的客商。
“欧洲市场还是很萧条,看不到什么起色。中东靠石油赚钱,丝绸城也就跟着油价走。”老板娘说,“原油价格跌到30多美元的话,丝绸城几乎就可以休息了;而如果油价涨到100美元,丝绸城的生意也会马上好起来。”
杭州丝绸城管委会的一份总结资料写道,“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以批发出口为主的丝绸生意受创严重,不少经营户开始将关注点投向国内零售市场。”2008年杭州中国丝绸城全年“高开低走”,1至12月份销售额为25.7亿元,同比增长2.58%。
竞争
国内遭遇多路劲敌
如果不考虑竞争对手,杭州中国丝绸城的数据或许还有几分靓丽。
丝绸城占据杭州市中心体育场路和凤起路之间黄金地段,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目前共有600余家商户。算上独立核算的企业,年销售总额为40亿元,税收1.5亿元,年客流量500万人次以上。
然而竞争对手的数据却让杭州中国丝绸城相形见绌。中国纺织网的数据显示,位于江苏盛泽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仅在今年1至4月间,交易额就已高达152.03亿元,同比增长7.96%,数倍于杭州中国丝绸城去年全年的销售额。另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东方丝绸市场今年上半年商品交易额达到236亿元,市场资金流入量794亿元,新增经营户520家——接近杭州中国丝绸城目前的经营户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