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企专家政府论辩出口退税调整:上调空间不大
出口退税政策已达极限
《供应商出口展望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83%供应商表示金融危机对其公司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裴长洪表示,政府方面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到达极限,企业需要考虑新的出口方向。
接受调研的企业中,43%的公司没有改变出口业务所占比重。即使经济低迷,买家依然在采购。调查表明,与2008年相比,50%的公司2009年收到的买家查询并未减少。此外,58%的供应商表示,今年收到的订单金额变小,买家需要供应商在订单处理上更灵活。
据中国制造企业反映,今年到目前为止,所收到的买家查询主要来自亚洲、西欧、北美洲、中东、东欧,76%的供应商表示,在他们的买家群中新兴市场不足四分之一。
对于零售商来说,为了控制固定成本,他们已经纷纷把采购额转移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甚至有部分零售商转移至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裴长洪在《世界经理人》商界先锋论坛上表示:政府方面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到达极限,企业需要考虑新的出口方向。据其透露,上半年政府在支付出口退税方面的费用达3500亿,全年将到7000亿。他预计下半年的出口形势就将好转,全年的出口将是负增长。但是否能超过世界平均降幅是一个考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上半年预测世界贸易下降幅度为9%至11%。
为提高出口退税“平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认为当前业界对有关出口退税率等方面存在三个“认识误区”。他所指的这三个“误区”分别是:“提高退税率无助于出口,是补贴外国人”;“出口部门产能过剩,应该压,不应该保”;“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出口促进政策难有作为。”
张小济认为,首先,提高出口退税率不是补贴外国人。第一,出口退税本身是中性政策,不是补贴,少退就是向外国消费者征税,只有足额退税才能为我国产品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第二,提高出口退税率的目标是保住市场。第三,出口退税的最终受益者是中国的企业和劳工。职工有了工作和收入才能消费,这是拉动内需的基础。
其次,出口部门是否“产能过剩”应由市场说了算。第一,我国制造业、服务业有一部分供给能力是面向国际市场的。第二,追求绝对的“产销平衡”是计划经济的思维。第三,虽然出口仍然低迷,但一些出口企业已经在加班、扩能。第四,保住出口企业才能保住未来的市场、保住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就业机会。
最后,扩大出口市场并非无所作为。进口国数据显示,2009年1至5月,我国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8.6%,高于2008年全年的16.1%。
政府谈出口退税
商务部:调整出口退税是为了保市场
在出口纺企喊着“提高出口退税到17%”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出口退税是补贴外商”的口号。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张曙光认为,在国外需求下降、国内市场缩小的情况下,政府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等价格调节总量的政策效果很差。因为根据市场情况,中国政府调升出口退税后,国外很容易施加保护措施,外商也会逼使中国企业让利,所以出口退税的优惠在很大程度上补贴了外商。
从2009年4月1日起,我国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接近于出口零税率。对于面临出口萎缩的外贸企业来说,退税率的上调本应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但事实上,大多数外贸企业却把退税的优惠基本上都给了客商,以求能保住订单。
从上述纺企半年报中可知,由于买方市场的萎缩,卖方的产品价格皆出现下降的问题。上述鲁泰A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提高出口退税的同时,客户就会相应的降低公司产品的价格,实际上公司的利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商务部有着另一方面的考虑。商务部一位官员回应:“调高出口退税率不是简单的补贴,是要保市场。那么,只要东西卖出去了政策目标就实现了。我们要的并不是利润。”
有研究估计,考虑到外商以出口退税率上调为由进行压价,国内纺织企业真正受益可能只占退税额的50%~60%。上述商务部人士表示:“我们一直强调,保市场、保就业是最终目的,不是利润。”他进一步解释,在买卖的过程中,买方和卖方在出口退税这几个百分点上有一个讨价还价,取决于企业的议价能力。看一个政策要从他的目标出发,政策目的不是让企业增加利润,企业能不能把退税变成利润值要看企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