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出60年来"美的历程" 南京老裁缝的"服装演义"
70年代穿小脚裤是要被剪裤脚的
进入70年代,将近40岁的张承广依然守着自己的裁缝店,5个孩子都长大了。“那个年代,女同志都爱梳两个短辫或者麻花辫,脸上涂雪花膏,穿着小花布衬衫,下面配条土布裤子,裤子的颜色不是黑灰色就是藏青色,女同志能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就很令人羡慕了,常常是白天穿,晚上赶紧脱下来洗,第二天再穿,根本舍不得离身。”
“那些日子天天喊资产阶级倾向,头被喊得稀昏,就是看到时髦的衣服年轻人也不敢穿,看到街头有香港人穿得时髦,也很眼馋,不过那时也有赶时髦的胆大姑娘,没那么多顾虑,穿着小脚裤,的确良的衬衫,配双小皮鞋,这样的装扮让很多人都看不习惯,这些时髦青年就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家几代都是红的,我怕什么呀?’虽然这样还是会被剪掉裤脚”,张师傅笑着说,“当时就有人站在新街口,手里拿着酒瓶子,看到裤脚小的人,就把酒瓶子从底下塞进去,塞不进去的话,就一刀把裤脚剪掉”。
到了70年代后期,街头姑娘小伙穿得渐渐时尚起来,张承广的几个孩子也到了爱美的年龄。”那时候香港很流行蝴蝶衫,我就照着那个款式给三女儿做了一件,她非常喜欢,穿着舍不得脱。”张承广拿出家里的相片册,指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说,“你看我70年代的时候穿得也很时尚,深蓝色中山装上加件咖啡色呢子大衣,都是我自己做的,戴个礼帽,不穿时髦点,别人怎么来找你做衣服呢?”
80年代喇叭裤拖着当扫把的裤腿
改革开放前,张承广把自己的裁缝店关掉了。1981年,48岁的张承广调到了广州路的“东方服装厂”当副厂长,负责服装的设计打样和排版。“到了80年代,大家的生活质量慢慢提高,老百姓开始花心思琢磨起穿着打扮了,女同志不再像以前那么穿得朴素,衣服款式越来越多,色彩更是丰富多彩,真是敢穿了,女同志开始流行烫头发,也敢涂脂抹粉了”。那个年代为了获得最新的流行趋势,张承广开始在全国各地到处跑。
“当时流行一种叫人丝软缎的料子,六七块钱一米,比真丝便宜很多,颜色有20多种,本来是做衣服里子的,后来拿来做衣服面子觉得很漂亮,我们就在新街口胜利电影院旁边的一家毛线店租了一个柜台,开始只是觉得试着卖卖看,没想到每天门口都排着很长的队,中午休息一会,门一开就看见很多人已经等在门口了,那段日子,老百姓对穿衣打扮太有热情了”,张承广感慨地说。
80年代最受年轻人追捧的要数喇叭裤了。“最开始流行的是那种大喇叭裤,小伙子和姑娘们穿着把屁股裹得紧紧的,拖着可以当扫把的裤腿上街,我真没觉得有什么好看的,很多年纪大点的人都看着不顺眼,感觉这些孩子不务正业。”张承广摇摇头说,“我当时就是管设计,喇叭裤受欢迎,我就得设计让裁缝师傅去做,但是那种特别大的喇叭裤真的不实用,还浪费布料,也确实没流行多久,后来把裤脚设计小一些就顺眼多了,后来也比较流行,我给我家女儿儿子都做过几条”。
90年代至今爱怎么穿怎么穿
1993年,60岁的张承广从厂里退休回家。闲来无事的时候,他常常到街头到处走走,看着原来开裁缝店的地方盖起了新楼,改件衣服要找个缝纫店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南京的市民都早已经习惯到商场买衣服穿,到裁缝店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
张承广的5个孩子中,三女儿继承了他的手艺,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并且做得很成功,这让张承广很欣慰。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他没事还是经常去女儿的公司转转,帮帮忙。去年,75岁的张承广重新拿起剪刀,踩起缝纫机,买了高档的“麦尔登”面料,给自己做了套崭新的中山装。“我做了一辈子的衣服,还是穿自己做的衣服最合身,我年纪是大了,但做衣服我手脚麻利着呢”。
回头看看自己60年走过的路,张承广老人很感慨:“14岁我刚来南京的时候,站在估衣廊路口望过去,来来往往的人都穿着灰不溜秋的衣服,有点钱的就穿着长袍大褂,现在我再站到估衣廊路口望望,估计望一天,也看不到穿一样衣服的,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的时候眼花,看到前面走来一个人,烫着头发,还染个黄色,穿着花衬衫,瘦腿牛仔裤,以为是个姑娘啊,可等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个小伙子,早几十年,哪有男人也爱打扮的?”对于孙子孙女辈的穿衣打扮,张承广相当潇洒地一挥手:“随他们,爱怎么穿怎么穿,我老头子绝对不说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