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复苏中谁更具弹性?
生意社9月8日讯 不同于房地产行业自下而上的复苏顺序,纺织行业走出了自上而下的另一种复苏路径。
2009年初,浙江龙盛(600352)染料售价在15000-16000元/吨,2月份出现拐点并开始逐步回升,3月中旬,染料价格回升至18000元/吨左右,目前染料价格已提升至25000元/吨左右。几乎同时,粘胶短纤、涤纶的表观消费量和产量拐点出现在2008年12月份,价格拐点也出现在2009年2月。此后是氨纶,其价格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上涨20%,氨纶40D价格由4万元涨至4.8万元,氨纶企业业绩拐点也在5月初出现。
与上游复苏相比,时至8月初,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依旧颓势不改。而国内自年初开始依靠“打折”带动内销强劲增长,弥补了出口下降的缺口。实际上,在经历了1、2月的低谷之后(有春节因素),从3月份开始,纺织业总产量已经接近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不可忽视的是,出口转内销加剧了国内服装市场的价格竞争,提价难以成为现实。商场折扣、优惠活动高于以往,影响渠道商毛利率水平。因此,在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上,越往下游越不乐观,反倒是中上游企业能够跟随产业复苏而受益。
由于纺织服装产业并不像房地产的制造周期那么长,甚至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从棉到衣的全部制造周期。因此,在产业链内部,复苏时间本应相差无几,但染料和氨纶价格拐点的产生相隔两个月有余。速度及弹性由什么决定?调查发现,其存在一定逻辑规律,弹性好的子行业、企业需要一些必要条件。
染料能够率先脱颖而出得益于行业集中度。2009年一季度,各上游品种开工率较去年四季度有明显好转,特别是春节后企业开工率提升较快,尤以染料、粘胶短纤为龙头。
开工率回升是纺织服装厂商补库存及年度生产旺季所致。受金融危机影响,纺织服装企业由于看不清危机影响程度,都在消耗库存,此后以销定产。春节后,由于服装刚性需求得到持续,厂商均有补库存的需要。对于库存已消化完毕、行业集中度高、过剩并不严重的子行业,开工率提升自然迅猛。集中度较高的染料、粘胶短纤等行业对市场反应更为灵敏。
染料行业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集中度最高的行业。在分散染料(化纤染剂)市场,浙江龙盛、浙江闰土、杭州吉华3家企业控制了国内80%、全球60%的市场份额。二级市场上涨4倍有余的浙江龙盛,其分散染料产量大约在7万吨/年,约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活性染料(棉、麻等天然织物染剂)约3.5万吨/年,市场份额也达到20%;间苯二胺等中间体2.3万吨/年,占据60%左右的市场份额。该公司自2008年12月开始即保持了满负荷生产。
再看粘胶短纤,虽然不如染料行业集中,但该行业前四家企业产能总和也占全行业50%以上。几家企业的联合限产保价就可以决定性影响产品价格。据了解,4-5月份粘胶短纤类企业的开工率也达到100%,再加上上游棉花(资讯,行情)价格走高,提价变得顺理成章。而其开始提价之时,涤纶长丝和氨纶的开工率刚缓慢上升至80%以上。
虽然氨纶也是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小行业,以往具有弹性大的特点,但由于氨纶产能大幅扩张,在2009年底才进入尾声。这也是导致2008年底氨纶价格大幅下跌至历史新低的根本原因。看来总体供求趋势也不容忽视。
集中度高的行业在去年经济大幅下滑过程中,采取的减产措施明显比下游分散的纺织行业更为迅速和有效,所以在下游去库存化逐步完成并逐步“再库存化”的过程中,上游的染料、粘胶短纤复苏较为明显。这种趋势并非是由下游需求“逐级传导”,更多的是集中度提高带来的市场应变能力的体现。
我们相信,短制造周期、子行业、高集中度、高开工率、率先提价、高弹性的逻辑可以在其他产业复苏中得到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