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装业出路在哪?
幸运路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加明表示,目前中国之所以没有能叫得响的品牌,就在于中国品牌的文化底蕴不够。
他说:“国内人做生意已经养成了只求快速赚钱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对于创造品牌是不利的。品牌是一个慢慢成长的成果,我们企图往往用3年的时间去拼人家30年才能做出来的成果,这怎么可能呢?我希望把品牌当成一个孩子来孕育,在这个过程逐渐积淀它的文化底蕴。产品有了品牌才会有附加值。”
除了品牌以外,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伟祥还有一点小“担忧”。在他看来,国内的原材料开发是一个瓶颈,而国外皮衣在原材料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国内企业应该尽量缩小这种差异,比如原材料采购上,要跟国外好的原料供应商进行交流,把原材料开发提升上去。”
不过,对于朱伟祥的这种担忧,一些企业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当今已经进入了科技信息化时代,国外有新的原材料研发出来,国内也会很快进行研发。而海宁周边的制革厂比较多,他们也都在注重研发。对于海宁的皮革企业来说,购买原材料和辅料都很容易。
2叩
我们该从何做起
中国服装产业现在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皮革产业来说,同样如此。
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企业各有各的生存技巧。
在推动中国皮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海宁可谓是一个成功的样板。而这个成功样板的背后,无疑离不开专业市场搭建的重要平台。
海宁中国皮革城自1994年建成开业以来,就与皮革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皮革城第三期工程———“中国皮革品牌风尚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据任有法介绍,三期工程风尚中心一共要建72栋楼,面向全国引进72个品牌,每个品牌一栋楼。
“我们的条件是:不需要大财主来买栋房子等它增值,等着别人来用他的房子;我们要的是有思路和想法的人,钱不多但有好的思路和想法的我们也欢迎,所以我更欢迎设计师进来。”在任有法看来,中国皮装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走品牌化和时尚化的道路,“没有设计人才一切都是空的。”
对于皮革业的专业龙头市场而言,海宁中国皮革城一直在求新求变,期望为海宁甚至中国皮革业发展做出成绩。然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他们又如何寻求突破?
至今,封海明当年所创造的“丹巴拉”模式都被业内人所津津乐道———
2002年,封海明创建了“丹巴拉”,当时这个皮装小企业承担了从原辅料采购、开发设计到生产加工、终端销售的“一条龙”式的工作。这让当时的封海明不堪重负。
后来,封海明剥离了生产加工的业务,集中精力做他最擅长的产品开发和营销。他选择一些信用好、质量佳、交货及时的生产企业,把开发出的产品发到对方工厂去做,每家工厂只负责一两个款。
封海明说,每家只做自己擅长的,这样就容易把产品做精致。
刚开始,封海明的这种做法还受到一些同行的“质疑”,但是如今的他,已经用成绩有效地化解了昔日的质疑。
“生产的有效分离到现在已经5年了。这期间,我们从5年前纯粹的一种产品资源整合,过渡到现在既做产品资源整合,也做人力资源整合。因为我必须要把优秀的人才往公司里吸引,才能强化企业的研发、营销等各个环节。”
在封海明看来,现在的皮装企业必须要脱离纯粹的综合性工厂的模式。
他说:“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进行市场细分。对于企业而言,也必须学会细分,该分离的部分必须分离。这样,一部分企业从事设计,一部分从事生产,一部分从事营销,把每个企业的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海宁甚至中国皮装业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而韩加明的“凯宾科特”则选择了当前颇为时尚的方式———网络销售。
据韩加明介绍,“凯宾科特”在今年3月份开始上线策划运作,9月份将进行全线招商。
“凯宾科特”在运营中采取的是分站加盟的模式,以很快的速度将“店”开到其目标城市,运营成本却比传统渠道低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凯宾科特”只做线上销售,线下仅仅是进行推广和体验。
韩加明还告诉记者,为了降低线上运营的风险,“凯宾科特”会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证其诚信体系,比如在保险公司设立一个保险金等。
“我认为将来的信息是扁平化的,市场也是一样。如果现在中国的传统行业还局限于传统渠道,那它将来可能会失败。如今,采购、供应、销售都能在电脑上进行一体化地操作,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渠道充分利用起来呢?”韩加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