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效应隐现:本土体育品牌挑战洋品牌
以安踏为例,今年上半年,安踏鞋类生产线由2008年底的23条增至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24条,连同1家鞋底厂及2个分别位于长汀及厦门的服装生产基地,安踏半年内共自行生产约660万双鞋类制品及约380万件服装。同时,安踏已售出产品中鞋服自产比例分别为35.5%(2008年底为50.0%)和14.8%(2008年底为11.7%)。
根据安踏此前公布的半年报,2008年上半年,安踏自产的鞋类制品为600万双,服装为230万件,可以看到安踏自产的鞋类和服装产品都在增加,但是安踏为此付出的成本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今年上半年安踏自行生产的成本为3.924亿元,去年同期则为3.952亿元,减少约300万元。
保持一定比例的自行生产正是安踏在同行业中净利润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安踏今年上半年的净利率上升1.9个百分点,达到21.6%;而今年上半年,阿迪达斯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95%,至1300万欧元,难以有效控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罪魁祸首之一。
跨国体育品牌
成也一线城市,败也一线城市?
福建泉州市,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相比,只能算作中国的三线城市,但是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与上海人均GDP 10000美元相比,刚好一半,差距并不大。在泉州的繁华大街上,安踏、鸿星尔克的专卖店不时闪现,在这个中国运动品牌的集聚地,却罕见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影子。国内运动品牌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疯长的时候,一线城市跨国运动品牌在风雨中飘摇。
李宁品牌零售店铺数量今年上半年在国内达到6809家,期内净增加564家,李宁公司认为二、三线市场为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李宁品牌期内新开店超过80%集中在二、三线市场。李宁正是通过二、三线市场为重点的策略性渠道渗透在国内建立起了广泛而且具有规模的经销和零售网络,销售点遍及所有省份和直辖市。
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只有二、三线城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店。
陈士信说,在中国内地(主要是除一线城市以外的市场),本土运动品牌的销售网络开拓步伐明显快于国际运动品牌。据相关数据,我国地区级市约600个、县级2800个。假设全国商场开设1500个销售网点,每个地区级市开设店铺以5~8个计,每个县级市只开1家专卖店,那么全国二、三线城市的网点可以达到8500个这样的规模。“再加上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这个规模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数据显示,2008年年底,安踏店铺总数达到5667家,2009年5月,安踏第6000家专卖店在广州开业。预计下半年,安踏将新增500~600家门店。李宁方面,截至2008年,在中国内地拥有6917家门店,一年净增上千家门店,并且李宁方面预计2010年门店将进一步增加至7700家。另外,据称李宁公司2009年将在东南亚地区开设最多达100家门店。晋江系的361度、特步同样宣称将加快扩张,其中361度宣布计划明年6月将销售网络由5925家增至逾6900家。
国际运动品牌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扩张意图强烈,但是速度和力度均明显弱于本土运动品牌。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阿迪达斯在中国直营店数量约为1000家,而2008年只增加了300多家,约为1332家。
本土运动品牌企业的本事并不仅仅只是会拼命开店,本土企业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也在逐渐增强。一位体育用品市场观察人士透露,安踏越来越多地向它的分销商进行投资,与分销商成立合营企业,与分销商之间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做的还有中国动向。截至今年8月24日,中国动向与它的6家分销商进行股本合作,购入这些分销商30%的少数股东权益,中国动向解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成为分销商的股东后,可以监察主要分销商的一举一动以及对它们施行影响力,借以优化分销网络的营运、业务策略的方针和执行以及财务监控;第二,零售业为运动服装业务产业链中的高价值产业,投资零售业将有助体育用品企业从中获益;第三,通过投资主要分销商,有助提高分销商的现金资源,进一步发展它们的分销网络及业务;第四,中国运动服装零售业近年一直进行整合,大型的零售集团为壮大其市场份额以及议价能力,纷纷收购规模较小的零售集团,而体育品牌企业通过入股分销商可以与主要分销商维持更紧密的关系,同时亦使它们免受其他零售集团收购。在拉拢和加强控制分销商方面,本土品牌的脑子要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