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效应隐现:本土体育品牌挑战洋品牌
生意社9月18日讯 恰当的产品、有效的营销手段、强有力的渠道网络。征服中国塔基市场(指主要集中在二线市场以下的消费者群体),这三个要素,无疑是最为有效的。
研究显示,在中国目前有大约1200个县级的三级城市,3.44万个乡镇和61.4万个行政村的消费还没有被充分满足,如果综合计算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医疗卫生等不同品类的消费总量和潜在需求,中国塔基市场将可能达上万亿的规模。
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对塔基市场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识得更清晰。但鹿死谁手?本土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强势攻城略地,数字说明了一切。
在回顾过去一年的业绩时,耐克总裁马克·帕克(Mark Parker)特意提到1984年耐克第一次在中国市场卖鞋的情景,当时在北京友谊商场一间50平方英尺的小店里,耐克的200双鞋卖了11天。
当时蜗牛般的销售速度早已经成为往事,如今,在5亿25岁以下的中国消费者中,耐克已经闻名遐迩。
但是让耐克无奈的是,虽然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前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耐克今年3~5月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只增长了6%,为了减少库存,耐克正忙着在中国市场打折。
与耐克同病相怜的还有阿迪达斯。阿迪达斯今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下降3%,为24.6亿欧元;营业利润下降66%,仅为7200万欧元,以中国和日本为主的亚洲市场销售额同比减少9%。打折的阿迪达斯鞋,正成为不少一线城市消费者的选择。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陷入衰退了吗?从跨国体育品牌的业绩表现来看似乎是这样,但是李宁、安踏相继公布的半年业绩却大相径庭,鲜明对比之下,跨国体育品牌奉为圭臬的经营模式正在遭受或多或少的挑战。
其中,最为考验跨国体育品牌和中国体育品牌的,就是产业链的架构以及除一线市场以外的其他市场的拓展。
哑铃模式还是通吃产业链?
安踏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安踏集团营业额达到28.2亿元,同比增长27.7%,净利润则达到6.08亿元,同比上升40.1%。
与安踏相比,李宁的业绩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上半年,李宁收入增长32.4%至40.52亿元人民币,息税前利润加折旧及摊销上升56.1%至7.73亿元人民币。
对于中外体育用品企业经营业绩大相径庭的表现,市场观察人士陈士信表示:“国际运动品牌大多采用典型的’哑铃模式’,以耐克为代表,只负责研发设计、品牌管理,其他环节基本上外包,比如生产、零售等。本土运动品牌,特别是以安踏、特步等为代表的晋江系,它们与之有明显的区别,它们的模式是’纵向一体化’。比如安踏,从产品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分销与物流、营销和推广、零售等。如此全程参与产业链各个环节,就能获取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利润,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陈士信认为“纵向一体化”模式在提高企业毛利水平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虽然国际运动品牌的运营管理水平普遍高于本土企业,然而代工方面的制造成本压力还是难以回避。在经济萧条时期,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能通过链条上的调整,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