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变局是表象 升级是本质
“逆向转移”渐兴起
“梦舒雅”2006年将企划中心设到了上海,同时在广州成立华南营运中心。对此,总经理陈勇斌认为,两大时尚之都的战略推进,弥补了河南当地在创意、资讯等方面的不足。
“伟志”为适应服装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于2003年将服饰总部从西安移军上海,旨在满足对男装商务休闲概念的追求与国际时尚相融合的愿望。3年来,“伟志”通过上海与国际接轨,近距离地与时尚界、国际一线品牌接触,为西部强势品牌走向全国注入了新思路。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指出,传统的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但近几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逆向转移”:一些企业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转移。国内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等。
承接转移
诸多环节不容回避
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还有诸多环节有待提升,产业链配套、物流体系、软环境是较为突出的方面。
产业配套是瓶颈
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群为企业转移考察过很多中西部地区,在他看来,产业配套不完善是当前各转移承接地最大瓶颈。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上游、下游的配合很重要,中游的倒不是最大问题。在多数中西部地区,上游辅料采购,下游后整理、染烫等都不配套,或者是技术落后,达不到要求。如果这些程序还需返回到原地完成,企业成本至少要增加20~30%,这样的转移毫无意义。”吴兴群说道。
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纺纱、织布,还必须考虑印染、后整理等一系列加工环节。在发达地区,企业只要集中资金和精力做好优势产品,包括产品设计、销售等,其他工作均可放心地外包出去。而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配套环境与沿海纺织服装集群地相比,劣势十分明显。
以四川为例,很多企业需要的面料都要从广州、福建等地采购过来,这无疑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淑琼分析: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面辅料、配件等因为没有固定的流通和供给渠道,使四川服装产业很难与国内市场的标准保持一致。这严重制约了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对此,协会建议政府规划和建设一个出口和高档服装面辅料市场,依靠市场力量完善产业链。她还透露,四川服装协会将在11月份组织一场“服装纺织鞋业产业对接配套博览会”,旨在为转移到四川的企业搭建产业配套资源对接平台。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西部的纺织服装行业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内地的工资水平很难吸引在广东打工的工人返乡,当地招募的工人技术水平较差。”
“谁更好、更早地做好产业转移的相关准备、产业链配套的建设、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服务承诺到位,谁就能最终分享到更大机会。”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分析指出,如果产业配套程度低,导致产业链脱节,生产加工成本升高,一旦高出的成本与当地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优势相抵销,就失去了承接转移的比较优势。
物流速度很关键
服装产业最大的特色是两个字:“变”和“快”。对于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而言,服装如果失去这两个要素也就失去了商业价值。
在“快时尚”成为主导潮流的今天,服装商品有一个寿命周期,这就需要尽量缩短从组织生产、产品面市、市场反馈整个过程的时间。
据夏国新介绍,从出厂到淘汰出局,歌力思产品生命周期只有3个月。新产品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还要根据市场反应随时补货换单。歌力思整个物流体系是空运,每天从总部发往100多个城市。“中西部地区如要吸引高端品牌,物流问题必须解决,我们耽误几天时间,对营业额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夏国新强调。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现在纺织服装企业已经不仅仅说是开工厂做制造,更多的是在创造一个物流,创造一个服务,在做流通,做零售。那么这使得产业转移不能仅仅从制造业的概念来看,更多的要从零售业、服务业的概念来思考。因此中西部地域在承接服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物流体系问题必须解决。
软环境要跟上
“据我所知,珠三角和香港的企业转移到内地的愿望都很强烈,但也有忧虑,他们最担心的是内地的非市场因素。”到河南考察的香港嘉蕴实业总经理王先生说,“成本只是一方面,如果当地政府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比较低,3天能办成的事拖1星期或者1个月。这是我们最害怕的。”
而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群则对产业转移有着另一种担心,一些地方通过优惠政策将企业吸引过来,但随着该地方领导班子的换届,政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最终使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这是企业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蒋衡杰认为,与东南沿海省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尚有差距。比如存在招商时盲目承诺,招商后承诺难以兑现的现象;在开放理念上以及行政效率上都有较大差距等。因此,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贯彻政策,确实让企业摒弃后顾之忧。
产业升级
最终的落脚点
转移是表象,升级是实质。把握好产业转移的机遇,无论对于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体迁徙也使一部分人有了这样的担忧:转出地是否会因为企业大量迁出而导致产业空心化。
在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看来,产业转移不仅不会使转出地产业空心化,反而会使其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转移更恰当的称谓应是产业区域协作,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沿海地区的优势是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二者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温州服装为例,加工生产是其特长,但随着形式变化,它需要将这个环节逐步转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化、商贸化发展思路。郑晨爱认为,这是温州服装最终的发展出路。
“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
同样,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孕育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河南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继祥非常看好眼下这股转移热潮:产业转移势必带动河南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产业链条将更加完备,企业综合竞争力也将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