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纺织·乘风破浪正当时
生意社9月25日讯 走进位于辉埠新区的常山纺织有限公司,崭新的厂房、雅致的办公楼,散发着蓬勃的朝气;走进车间,干净整洁的地面,先进的设备仪器,透露着技术升级的浓郁气息。
纺织是我县传统产业,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与我县轴承、建材等行业并驾齐驱。如今,她正以崭新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青春活力。掀开时空的帷幔,让我们一同感受她那一部部激越壮美的动人乐章……
一、建国后首家棉纺厂创办
1966年3月,投资150万元的国营棉纺织厂的建成投产成就了我县的现代纺织工业,设计规模纺锭6000枚,织机150台,年产棉纱7500件,原色布440万米。
今年已经70多岁的何云康曾在县棉纺织厂担任技术员、厂长等职务。他说,原厂位于天马山东麓杨家花园,占地面积91588平方米。建厂初期,在上级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厂职工以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创业的精神,日夜奋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按期完成了基建任务。随后,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各方协同交叉作业,分别完成纺织设备安装任务。因陋就简,力求节约,除新建主厂房外,一切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均利用旧的简陋平房,纺织仪器设备全系沪杭等地老厂淘汰的残缺不全的旧设备。
刚建立的新厂,在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新工人又多的情况下,历经了动乱、整顿和起步等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整改,常山棉纺织厂才步入正常生产经营轨道,相继进行了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全面加强了计划、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等方面管理。1984年,首次与外贸部门协作,供应外贸用40支纯棉精梳筒纱,开创了厂里生产外贸产品的历史。
与此同时,我县纺织行业开始稳步发展。1980年,五里丝织厂建成投产,为本县第一家乡办纺织工业。1982年,县针织厂建成投产,为本县第一家针织工业企业。到1989年止,有县棉纺织厂、何家织布厂、第二棉纺厂、漂染线球厂4家企业,职工1353人,拥有棉纱锭20656枚、捻线锭1980枚、棉织布机252台。当年,纺织工业实现总产值1448万元、棉纱2087吨、棉布637万米。
【感言】一路风尘,一路凯歌。常山纺织的起步仅仅是旧设备,在拥有有限的资金条件下,纺织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艰苦创业,培育了创新奋进的常山精神。
二、破釜沉舟抓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前后,面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县棉纺厂也一度陷入了困境,但顽强的“常棉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县棉纺织厂开始逐步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厂长负责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等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的改革举措,不断加大技改力度,全面建立经营网络,跨进了浙江省先进国有纺织中二型企业行列。
正当常棉厂“会当击水三千里”时,到了90年代中期,市场严重受阻,职工工资较长时间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经营陷入困顿。一时间,企业失去市场,员工失去信心,发展坠入低谷,生存面临崩溃。
历史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一位久经磨砺的舵手。新任总经理章正红接过了这艘疲惫的战船。1998年8月,常山棉纺织厂破产,经“二次改制”后在2000年3月重组为民营企业。通过贯彻落实“压锭、重组”方针,企业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