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行业的“结构”竞胜机会!
回溯中国IT业的发展史,基本可以透视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结构。中国IT业的发展是从铺网线开始的,在那个“想网”的年代,人们翘首企盼“网络”能早一天铺到自己的家门口。令人惊异的是,不出几年,网线真的铺到了身边,问题不再是有没有,而是愿不愿的问题了,只要你愿意,买台电脑,连上线就可以直通信息高速公路。后来,人们发现,只连上网,如果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等同于没有,于是应需产生了搜狐、网易等一大批“门户”网站,引发了最早的一批网络淘金潮。随着门户网站的巨增,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网上的信息已经从一条条小溪汇聚成茫茫大海。人们上网开始感到无所适从,如何优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成了头等大事,于是近年GOOGLE、百度等专业“搜索”网站开始展露头角。人们上网的习惯随之发生巨变,不再是从搜狐开始浏览,而是通过搜索网站进行“主题搜索”。
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结构基本上也经历了从“网络”拓展,到“终端”推广,再到“主题”经营这样三个层级。综览中国服装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简单点,可以用十二字来概括:“有没有、好不好、值不值、愿不愿”。在“有没有”时期,服装产品极度短缺,消费者对服装的款式没有特别的要求。流通渠道单一,主要是摊档式的小商品市场及农贸市场,服装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产品,拿到市场上就不愁销。市场上服装产品的不断增多,极大满足了市场需求,企业间的竞争开始进入“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好不好”成了制胜市场的关键要素。这一时期,批发市场成为中国服装产业最大的枢纽,其标志是“广州白马”和“武汉汉正街”。后来,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质量、功能等因素,开始关注服装的款式、花色等价值体验,“值不值”成为关注的焦点,服装企业间的竞争重心转向“商业价值竞争”,众多服装企业开始自建终端、特许经营、连锁加盟。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以“雅戈尔、金利来”等为标志的专卖店的兴起。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和扩大,这部分高消费群体更多追求的是服装的附加值,希望能在精神、情趣、品位上获得满足,“愿不愿”成为抓住这些人的关键。服装企业间的竞争向金字塔的顶端位移,进入“文化价值竞争”层面。这个时期的标志是“上海外滩三号”,许多世界级奢侈名牌荟萃于此,如:迪奥、阿玛尼、古奇等。
中国大市场的多元化结构决定了中国服装市场的复杂性。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地大物博”。对于许多没有本土化的跨国公司来说,却是噩梦开始的地方。从北京,到杭州,到南京,到武汉,到西安,到兰州,到银川,最后到西宁,这八个省会城市基本代表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八个不同的市场层次。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状况,跨国公司制胜全球的“品牌模型”、“赢利模式”和“营销策略”根本无法快速复制。难怪中国服装市场的主流还是本土品牌,许多国际名牌遭遇的实况是“李鬼”逼得“李逵”无处立足。如果将中国大市场模型化,那么,从横向来看,根据城市的经济水平、需求层次、成熟程度等要素可以简化为四大板块:一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二是以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三是以兰州代表的二、三线城市;四是以西宁为代表的四线城市。从纵向来看,根据气候、人文、饮食、环境等要素也可以划分成四个板块:一是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寒冷城市;二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部干旱城市;三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四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南方湿热城市。华夏子孙另一个可以傲世的地方是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消费习惯、需求状况大不相同。在中国,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各年龄段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在一些象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青年人的比重较大,而一些象四川等相对人口众多,还较贫穷的地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流动性很大,各年龄段的比重变动很大。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如果从人均收入上来结构中国市场,那就更加复杂了,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收入都处于边缘地带,隐性收入的比重较大。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巨大,三倍、五倍不稀奇,有些城市甚至相差十几倍。
“中国是服装大国,却不是服装强国”已成各界共识。“大”的意思实指中国只不过是个“服装制造大国”罢了,这也点透了中国服装行业深层次的结构缺陷。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九成以上的服装企业都是产品、经营一体化的推动式经营,一味地追求销量,势必会造成成本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库存增加的恶性循环。许多服装企业的发家史也极其类似,利用国家、当地政府提供的好政策,抓住机会快速发展,这从国内服装产业的区域板块分布上可见一斑,譬如,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派服装、以杭州为中心的杭派服装,还有以深圳为中心的深派服装。在销售手法上,多数服装企业都是采取“大流通”模式,一批、二批、三批,层层加价,节节压货,批来批去,许多产品并没有转到消费者的手里,而是滞留在各级流通环节,这种迟缓的产品消化能力,导致厂家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麻木迟钝,日积月累必然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深层次的恶性价格竞争。在经营思路上,因为长期注重产品,形成了产品思维惯性,一旦现有产品销不动了,就开始研发新材料、新款式、新花色,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线越拉越长,其直接后果就是新产品很快过时淘汰,旧货库存压力加大,促销力度随之加大,反映到市场层面又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的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