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展:15年的三级跳
生意社10月15日讯 "面料展能做大,但面料展这么快做得这么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作为面料展重要的"操盘手"和面料展发展的重要见证人,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杨兆华自己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简称"面料展")在15年的时间内,展出面积由1995年第一届的4000平方米,发展到今年10月20日-22日举办的第十五届展会展览面积达11,5000平方米,如此跳跃式的增速实在令人惊叹。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是中国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让面料展获得了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庆幸的是,我们抓住了发展机会。"杨兆华曾多次向记者如此表述。正是由于承担起促进行业发展的诸多协会组织该承担的重任,让面料展与其他纺织类展会相比有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行业发展优势成为展会发展动力。回首面料展15年发展历程,笔者惊喜地发现,面料展15年来的跳跃发展律动与行业发展相一致,它在行业中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作用早已成为共识。
定位高远展会为缓解面料对服装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而生
面料展是肩负着行业的使命诞生的。1995年,当首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辅料暨家用纺织品博览会(intertextile)在北京举办时,面料展定位于解决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中"面料是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那时,中国服装设计师设计的作品由于受到面料的制约,只能停留在T台上,要转化成现实中的市场化产品,国内没有相应的面料来支撑设计。
为中国服装业发展提供选择国外高档面料的机会,同时推动中国面料业水平提高,逐渐用国产面料替代进口面料,是起步阶段面料展的首要任务。正因为肩负着行业的发展使命,面料展发展的第一步有就了一个高远的定位,这样的定位使得展会主办方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动员行业力量、挖掘行业资源上,而不是像一般展览公司把精力主要用在招参展商上。在这一办展方针指导下,面料展在起步之初就有了较高的行业参与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下属成员单位成为组织国内企业参展的重要力量。而由于展会由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会与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方的行业优势与国外展览公司先进的办展理念能很好地结合,展会在起步阶段主办方就组织了许多国外企业参展,这些国外企业带来的高水平面料深受中国服装企业的欢迎。同时,面料展主办机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通过引入面料流行趋势、举办各种技术交流等活动,引导中国面料企业提高面料设计水平。
"1995年展会起步时,中国纺织业产业水平很低。我们的办展经验也不足,还处在向国处展览公司学习阶段。那时的展会是跟着市场走,展会主办方提出,参展商需要什么,展会就提供什么。展会在起步阶段还只关注到满足展商的需求。"杨兆华回忆道。
由于注重满足展商需求,展会在起步初期就鲜明地提出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的旗帜,展会主办方为实现展会的这三个目标,付出了努力,使得展会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具行业代表性的展会。专业性、贸易性、国际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其它一些纺织服装类展会追赶的目标和模仿的对象。
打造一站式采购平台促进面料开发与服装生产的协作
进入本世纪后,中国纺织服装业经过上个世纪末"压锭"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更新生产设备后,获得快速发展的动能。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纺织服装最大加工基地。
面料展从起步阶段主要满足中国服装业发展对高档面料的需求,逐渐发展为既满足国内服装企业对国外高档面料的需求,又满足国外采购商对中国质优价廉纺织产品的旺盛需求。面料展在适应中国服装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具备的外向型功能越来越强。而且服装企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军阀混战,到2000年前后开始细分市场,服装企业对采购面料的要求提高了。"在这一背景下,展会主办方意识到,面料展仅跟着展商走不行了,还要为展会的重要参与方观众考虑,因为展会只有让观众满意,才能真正让展商受益。为买家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想法和举措应时而出。"杨兆华谈到。
主办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通过纺织工业协会所属成员单位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广泛组织棉、麻、毛、丝、化纤等领域企业参展,使面料展展品更加丰富,为买家采购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阶段面料展上棉、麻、毛、丝、化纤等领域展商增长比例与行业增长比例大致吻合。展会主办方加大了对原辅料产品展商的招展力度,使买家在面料展上采购到丰富的面料产品的同时,还能便利地买到线、带、扣等辅料产品。
由于面料展具有良好的贸易性,在这一阶段,很多面料厂商意识到,参加面料展能替代厂家自己的订货会。面料展成为企业真正离不开的贸易平台,本世纪初盛行的面料厂家订货会也逐渐被参加面料展的贸易推广方式所取代。
为了让面料开发更能满足服装企业的需要,面料展主办方在这一时期大力倡导服装企业要了解甚至介入面料开发,面料开发人员要把握服装设计新潮流。在展会主办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介入到面料开发,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面料企业开始设立服装部门,产品开发与现实市场需求联系越来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