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维新”:一个强县的纺织“保卫战”
不熟悉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使得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商人的出口需借助层层中间商;而对于海外采购商而言,他们首先到达的是像广州、上海这样的贸易门户。因此,在潮水般出口的表象掩映之下,存在的一个事实是:当时的绍兴县与海外采购商,仍处在两个相互割裂的世界中。
在出口陷入薄利的时分,中国轻纺城作为一个交易市场,本身也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2000年以后,因为纺织品出口的大好形势,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轻纺市场的“造城运动”,并在随后的几年间,中国轻纺类交易市场的面积扩张到了1300多万平方米,出现了严重的供应过剩。市场本身,出现了优胜劣汰的格局。
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绍兴县启动了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把提升发展中国轻纺城,作为绍兴县的立县之本、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和柯桥县城的立城之本。围绕这一目标,绍兴县确立了一个称之为“12345”的总体思路。其中的一项内容是,接通绍兴县与海外采购商之间笔直的贸易通道,缩短贸易链,削减中间商的层层利润挤压,从而让布商在家门口和海外买家们做成生意。
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绍兴县启动了市场群建设,政府投资50多亿元,变原有以化纤面料为主的交易场所,为一个将所有纺织要素纳入交易范围的市场群。市场交易包括轻纺原料、纺织面料、家纺服饰、服装辅料、纺织机械等产业链所涉的内容。
现在,新的市场群分南、中、北、西四大板块,囊括有历史沿革下来及新建的大小20多个市场,其中不少是全新的市场业态。如中部的国际贸易区,采用“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理念,将其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与此同时,绍兴县为中国轻纺城的“二次创业”推出了一份一揽子的运作方案:2007年10月,经商务部正式授权发布中国第一个纺织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让中国轻纺城成为全球纺织商人判断产业变化的“风向标”;2008年10月,经过国务院批准,举办一年两届的国家级展会——纺博会,并赴全球各地进行招商,着手将其打造成全球著名的纺织品采购大会,成为纺织业领域的“广交会”。
创意产业的翅膀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这轮金融危机中,因为中国轻纺城交易的红火,绍兴县纺织业也正在经历一个“去泡沫化”过程。在去年金融危机最为肆虐的时期,绍兴县的两家大型纺织企业“华联三鑫”和“江龙印染”倒下,而其倒下的原因并不在于纺织业本身,是因为涉足期货、利用纺织工厂母体融资投资其他产业。
这次危机,可以看成是绍兴纺织企业的一次集体觉醒。与其他行业相比,作为大众化产业的纺织,所遭遇危机的冲击力度显然不大。而在全球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绍兴纺织业的乐观现状表明,“市场+产业”的互动模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中国竞争力。
“我们为什么要抛开自己的优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和成熟对手竞争呢?”绍兴县委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县正在全力打造全球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而借助前两个中心之力,让绍兴县成为真正的创意中心,这轮金融危机因为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为绍兴县提供了新机会。
现在,不仅是企业,整个行业的基本面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徐焕明表示,目前绍兴县正由创业者、资本、廉价劳动力构成的盈利路径,逐步过渡到资本+人才的模式。
在中国轻纺城,现在出现了一家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与传统的国家科研单位不同的是,这个民营研究院是专门为纺织业的中小企业服务的,包括了检测、纺织品分析打样、数码印花、印花制网等九大业务中心的纺研院是一个产业细化服务平台。
从产业形态里衍生出来的研究院,是自然而然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但究其根本,却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在空前激烈的产业竞争之下,国内纺织业在占有了全球优势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却产生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形态。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产业的进化到了这样一个程度的时候,绍兴县作为纺织之都的中心,其存在的机理就已经初具雏形了。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指出,中国企业占据的是产业链的低端制造部分,缺的是高价值的营销和研发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