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维新”:一个强县的纺织“保卫战”
生意社11月6日讯 在过去的数年间,浙江省绍兴县一直行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在全国十强县里,绍兴县是唯一一个以纺织业安身立命的县域。在去年该县608.27亿元GDP中,纺织业占了近60%的比重。该县85368元的人均GDP,绝大部分依托于纺织业而创造。
但从2005年起,作为中国最为量大面广的民族产业——纺织业遭遇到了危机。随后,关于纺织业的悲观情绪在全国弥漫开来。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纺织业再度成为遭受冲击最严重的产业之一。
危机,为一种意见提供了产生的土壤:纺织业是一个夕阳产业。该县由此也被外界质疑为是否已经走向“历史的没落”?
去年金融危机以来,绍兴县接连发生了“华联三鑫”、“江龙印染”两起破产案,这些纺织企业曾在当地名震一时。《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称:“绍兴,一个沿海城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中心之一,已成为全球经济衰退的受害者。”
类似的事件和报道,加剧了人们对纺织整个行业的误读。但事实上,即使在去年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日子里,绍兴县纺织产业向好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年上半年,绍兴县纺织产业、市场成交额再次同比跃升。今年上半年,作为亚洲最大的布匹交易市场——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实现成交额287.31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轻纺城面料市场成交额164.99亿元,同比增长13.9%;钱清原料市场成交额122.32亿元,同比增加2.6%。
事实上,正是在国内对纺织业的一片质疑声中,绍兴县启动了纺织业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次革命。2006年初,该县强势启动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以市场为主轴,通过其升级发展来带动整个纺织业的提升,这是这个经济强县打响的一场纺织业“保卫战”,也是一场为期数年的经济维新之旅。
脱胎换骨的蜕变
便捷的跨洋交易,中国轻纺城提出的这一目标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源自于其所走过的历史。
中国轻纺城的前身是上个世纪80年代路边设摊的一个简陋交易棚。及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这种江浙一带盛行的发展路径下,中国轻纺城已成为国内一流的交易市场。斯时的交易以国内贸易为主。
到2000年前后,在经历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纺织品国内贸易黄金时光后,轻纺城内出现了零星金发碧眼的外商。随后的中国入世效应刺激,外贸体制的民营化改革,导致出口风潮在绍兴县呼啸而至。
当时常见的一幅画面是:一名外商来到市场后,在本地布商的带领下,前往附近企业验厂,然后下单。这一极为简单的商业行为,成为绍兴县生产富豪的一条流水线。从事多年纺织品出口的张子祥回忆,当时出口一个集装箱柜子,就能获利20多万元。
这样的美好时光,到2006年逐渐逝去。在发现便捷的逐利通道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竞争者。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廉价出口,使得当时的商务部长薄熙来发出“中国8亿件衬衫换一家波音飞机”的感慨。
“世界是平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描述新一轮全球化特征时说。但事实上,对于绍兴县商人来说,把自己的布匹送往美国,踏上的并非是一条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