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棉花种植情况及对稳定棉花生产的建议
二、棉花生产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植棉面积减少、单产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1、植棉收益低而不稳,农民植棉积极性下降。从07年到09年,棉花的收购价格每年都有变化,而且波幅较大,虽然有两年出现每斤籽棉超过3元的情况,但都是在减产年份,棉农植棉的直接收入仍然较低。特别是今年,自新棉上市以来,棉花价格一路走高,329级、衣分38.5%、回潮率在12%以内的籽棉,国庆节前企业入库价每斤3.05~3.07元,中秋节后,价格不断上涨,10月15日,收购均价达到3.20元,10月20日又涨至3.33元,间隔5天后又升至3.46元,之后的10天,价格基本稳定在3.50元左右,最高的日收购均价达到3.58元。虽然棉企的收购价格一路上行,并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但棉农多是将棉花交售给经纪人,实际到手的均价要比企业入库价每斤低0.10元以上。据此测算,棉农卖棉实际所得均价为3.25元,2009年植棉亩收入为1194元,比2008年的1118元仅增加76元,而比07年的1233元又少了39元,更低于今年种植水稻1430元的亩收入水平。加上国家连续三年在粮食播种或收购前,分别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和执行方案,且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幅度,较好地保证了粮农收入的稳定增加。而种植棉花,棉农得到的国家补助比照粮食是项目少、标准低。相反,所要投入的无任是物质成本,还是用工成本都要高于粮食,最终使植棉比较效益下降,而且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和棉花生产的稳定性。
2、自然灾害频发重发,严重影响棉花单产水平的提高。根据县棉花协会棉花生产样点和县经作站棉花生长发育情况的调查,近几年,射阳县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都受到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反复侵袭,严重影响了单产水平的提高。今年在7月20日前,由于全县天气温和、雨水适度,十分有利于棉花移栽前后的生长,各项生育指标都是近五年来最好的,达到甚至超过了特大丰收的2004年的同期水平,苗情基础较好。但7月下旬到8月中旬,气象状况急转直下,短短的1个月,出现了21个雨日,降水量达到264.5毫米,3次出现日雨量超过50毫米的暴雨或大暴雨,棉田反复进水,涝渍严重,月日照时数仅有110个小时,只有常年的50%。使处在蕾铃盛期、形成产量关键时段的棉花生长发育受阻,棉苗根部处在无氧呼吸状态,根系吸收功能下降,叶片光合作用减弱,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比例失调。而持续的阴雨又使补救措施难以及时到位、凑效,蕾铃生长不足、脱落严重,平均脱落率超过了50%,达到51.65%,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的形成。
3、棉种抗性单一,杂交优势逐渐丧失。射阳是最早引种抗虫杂交棉的县份之一,由于抗虫杂交棉相对常规棉而言,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和质优的优势,发展到2004年,全县杂交棉普及率已超过95%。但近两、三年,抗虫杂交棉抗虫性能单一、抗病性能下降等缺陷快速暴露出来。就抗虫性而言,实践证明,抗虫棉对红铃虫、棉铃虫等咀嚼式类害虫确实有效,而对过去防治棉铃虫时可以兼治或不要花多大农药成本单治的盲蝽象、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都显得越来越难治,尤其是对近几年新生代害虫烟粉虱的防治更是难上加难。就抗病性而言,射阳是老棉区,部分田块由于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和受排灌条件的限制,一直以种植棉旱作物为主,致使土壤带菌,棉田病害发生的频率较高。但自引种转基因杂交棉后,在2005年前,田间很少发现有枯萎病、黄萎病株,从2007年开始,尽管市场供应的杂交棉种在种性说明上都有“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标示,而实际上抗病性越来越差。有资料显示,2007、2008年凡发病棉株均以黄萎病为主,而2009年是两病兼而有之,这种混发病害的特征是病情重、病程长,根本无法防治,导致部分田块达到了绝收的程度。还有一些杂交棉品种,单铃重越来越轻,衣分越来越低,内在品质也越来越差,其杂交优势渐显丧失。
4、灾后补救缺乏信心,密度过稀投入不足。2009年射阳县平均亩产籽棉只有367斤,显然是个减产的年份。减产的主要原因除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人为因素。一是对灾后夺丰收的信心不足。在抗灾措施的落实上,尽管政府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但部分棉农由于棉田接连遭灾,反复受淹,病虫害发生严重,棉苗长势瘦弱,认为投入再多,未必能有多好的收成,因而放松了灾后棉田的管理,最终亩产籽棉只有200斤左右。二是种植方式不当,移栽密度过稀。部分棉农为了提高棉田产出效益,采用了多熟制的耕作模式,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后,又在棉田套种西瓜、山芋、毛豆等。为使套种作物有一定的生长空间,不得不减少棉花的移栽密度,一般每亩只有1200株左右,有的还不到1000株。这样的密度,即使正常年景也很难实现高产的目标,受灾后更难发挥群体补偿机制的作用。三是投入不足。部分棉农为减少植棉成本的支出,在肥料、用工的投入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在花铃肥的追施上,累计减少了10公斤左右的尿素用量,在栽培管理中,又减少了在培土壅根、整技抹芽等关键性工序以及灾后补救措施落实中的用工投入,导致棉田自身的抗逆性下降,营养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产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