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西漂”四川服装“崛起说”几成胜算?
生意社12月3日讯 华茂国际服装产业园的这张宣传画册,对产业西移背景下的四川服装人渴望新变化作了形象表达!
“四川服装行业经过了风风雨雨20年,需要在中国的服装界有自己的声音,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拿自己的行业当回事,那么还有谁会在乎这个行业的兴衰存亡?即使工作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为四川服装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11月18日,在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2009年年会上,该协会秘书长杨淑琼在作年度工作报告时,说到四川服装行业经历过的20年一度哽咽。
事后,记者了解到这位说话一秒钟可以带出至少二十个字的“快嘴娘子”性情流露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业心态:一种是在东部产业逐渐西移的时代大背景下,一向不被人所关注的四川服装行业开始走到前台,一部分四川服装先锋已经迫不及待想抓住这个机遇,以期拥有在中国服装业界的话语权;而另一种却是一部分“守旧”人士依然沉溺于“世外桃源”式的发展模式,不愿意做品牌热衷加工、不做宣传只管埋头干活、拒绝大变化的小富即安的心态司空见惯。而这两种矛盾心态的角力,使产业西移背景下四川服装崛起多了一层悬疑。
新的机遇
有人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企业群体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如同候鸟,会根据市场气候变化,寻找最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栖息地,然后决定是否迁徙。而其中起决定因素的“市场气候”,便是经济学家们所经常挂在口边的“利润洼地”。
在很多人眼里,西部或许是最后一块“利润洼地”。这一切缘于东部沿海市场的饱和、日益膨胀的各种企业成本,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谁也没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竟在继2004年之后,再次出现大范围的“民工荒”。这场被媒体描述为“世纪民工大迁徙”的景象背后,是沿海服装产业集群地竞争趋于白热化,服装新秀不断涌现,导致成本急剧上升的现实,很多大企业产生了把厂房搬到西部等成本相对低廉的地方去。用人高达四万多人的浙江雅戈尔去重庆设了厂,用人大户奥康也把工厂搬到了重庆,法派等企业则把目光瞄准了四川。
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摧毁了以订单为主要生存模式的珠三角一带企业最后的底线,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裁掉农民工一定是最先浮现于脑海的想法。而大量企业的倒闭更是直接把农民工“赶”回了四川、贵州、河南等劳工输出大省。
“大量民工返乡,对我们本地的服装品牌发展其实并非坏事,恰恰相反,这些在东部沿海企业里经过培训的熟练工人,是当地企业最需要的。”杨淑琼把这描述为“当地企业的因祸得福”。她是四川服装行业求新求变的一个代表,竭力想借“东风西渐”来推动本土品牌的发展。
而对于是否引进东部大企业来投资,在四川企业层面其实有不同意见,有人担心他们的到来会否蚕食自己的领地,因为不论从资本实力还是运作模式,对方均比自己要强。但在杨淑琼眼里,这是一个本土企业近距离学习沿海先进管理和营销经验的良机,沿海成熟企业的到来会带动本土企业的发展,进而盘活整个服装产业链。
万事康服装(成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宁勇对“产业西移”寄予厚望,该公司有香港资金背景,是沃尔玛的供应商,其订单以往大多来自欧洲,因此底气比较足。宁勇认为,如果大企业来四川,他们就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拿到国内大型品牌的订单,他们的业务将有一个新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