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走出去”:自身强才有话语权
品牌、人才:纺织服装行业的软肋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是我国包括纺织服装行业在内的所以行业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目前国内仍然有许多企业不注重研发,缺乏核心技术,热衷于模仿,在低端产品市场挤来挤去,其倚仗的“法宝”只有打价格战。
放眼望去,纺织服装行业里能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当当的中国品牌有几个?以服装为例:意大利男装从90年代以后,随着阿玛尼、范思哲、瓦伦蒂诺等大师级品牌的商业在全球展开,意大利服装、尤其是意大利男装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最高品质的象征。意大利的服装企业大多选择最高端的品牌路线。他们重点发挥品牌的创造力和设计品位,争取通过高人一等、引领潮流的设计、创意和时尚元素来保证自己品牌的市场利润。
而回头来看看我国的服装企业,大部分都是在生产廉价的T恤、牛仔裤等等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产品。另外还有很多企业仅仅停留在给国外品牌加工的地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微乎其微的利润。众所周知,贴牌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甚至有少部分无知企业还以稍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在出口,赚的钱就是国家那么一点退税。
诚然,我国的服装企业里面也有一部分千方百计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是,一般都把品牌的性命悬于销售,销售畅则品牌火,销售不畅则品牌亡。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服装企业的优势很明显,就是拥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但劣势则更为要命,那就是缺乏自己的研发力量。在设计和创意上拿不出自己特色的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在国外的高端市场上分不到一杯羹。
说到研发力量,自然就牵涉到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培养、储备、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大多数行业内的人才都是纺织服装院校科班出身。但是,目前社会普遍认为纺织行业是夕阳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不需要技术创新、技术投入,于是纺织行业得不到社会大众认可,纺织服装院校招不到学生。与此同时,纺织服装行业人才缺口却十分严重,仅以企业最急缺的服装设计师为例,目前我国有5万家左右的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师缺口高达10万人。这也是部分企业被迫从事低端产品生产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的使用上面也是问题重重。众所周知,所谓的人才里面也分优劣。有天资聪颖的,也有智力愚钝的。有些企业找到的人才能力有限,自然是难以承担重任。但有的企业找到的人才很快就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却恍然发现“挖墙脚”的同行来了。
2008年以来,有部分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倒闭,其原有的人员陆续返乡。
而进入2009年以后,我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企业缺人的矛盾又日益凸显。纺织服装行业内熟练的一线工人缺口在20%以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甚至连普通文员都成为“稀缺品”。于是乎,过去仅限于挖技术骨干的事情,开始向熟练工人等蔓延。在沿海地区,有的企业甚至还发生过整条流水线人员集体“跳槽”的现象。这种恶劣的行为,严重损耗纺织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品质,转变观念,共同发展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话语权、定价权,必然要进行行业整体的产业升级。我们拿我国最有竞争力的真丝绸产品为例:我国生丝、丝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60%左右,从客观上来说,我国是完全有能力把丝绸的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然而,事实并不如此。我国现在的真丝产品现在基本还处于低端的加工阶段,丝、坯、染色或者印花面料的出口占了大多数。而真正利润最大点的成品丝绸,丝巾、时装、睡衣等出口量相对来说却少得可怜。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真丝绸产品虽然是我们的拳头产品,但因为我们自己不把它当好东西来卖;市场秩序混乱,相互恶性竞争。曾经有一家成都的蜀绣生产企业,走的是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在和外国“二道贩子”的贸易过程中,该企业负责人随即将材料成本和农户的人工费加上10%的利润之后就将价格报了过去。事后还信誓旦旦的说,我不做别人也会做。不知道,这个人考虑过没有欧美国家一个工人的工时费比国内高多少?说白了,他赚的不是利润,是工时费的差价。
总的来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要取得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应该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虽年年增长,但效益并未因此提高。关键在于要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还有,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国内相关企业应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织造水平和后整理加工水平。这样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产品的需求,也能增强我国服装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再者,强化行业协会或商会的职能。国内企业应学习国外行业协会的经验,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加强质量管理,协调价格政策,保护企业利益,联手促进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应在动态调整中提高出口增长质量,在培育市场中加快新产品开发,向高水平的质量战、品牌战、技术战和服务战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