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走出去”:自身强才有话语权
生意社2月6日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行业为全球纺织品市场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纺织产品,这不仅使得全世界的消费者从中受益,也使各国品牌商、零售商和其他纺织营销渠道从中获得了难以估算的经济收益。
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中国纺织行业仍然处于国际纺织供应链低端的事实。我国企业长期停留在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环节,而缺乏对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的建设,行业内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很低,以至于中国纺织业无法通过控制出口营销渠道而进入整个供应链的上游。简而言之,就是我国纺织行业在世界纺织市场上没有话语权。
“内战”内行:价格和利润向下竞争
“我们可以比同行更便宜”、“不开发票可以便宜几点给你”、“你在我同行那里欠3个月,我们可以给你欠4个月”……目前,在我国沿海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里前面的这些话已经成为了某些业务人员的口头禅。
纵观历史,中国从来就不缺“窝里横”的“人才”,更不缺“窝里斗”的“行家”。同样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很大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为了求生存,毫无例外的在海外市场打起了价格战。
欧美市场持续性萎缩之后,纺织服装行业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立即将注意力转向了拉美以及非洲等地区。从事睡衣生产快20年的浙江老板李南春,在2008年开始将自己的产品投向了南非市场。由于质量、花色、款式等各方面因素都比当地传统的睡衣高很多档次,他的产品很快就在南非打开了局面。由于是独占鳌头,所以在利润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比以前做欧美市场还强一点。然而,好景不长。李南春在南非市场取得的不菲业绩并没有逃过国内同行敏锐的目光。很快,李南春就发现陆续有和自己产品大同小异的睡衣开始在南非市场亮相。
诚然,行业竟然本无可非议。但是李南春却发现,后进来的产品价格几乎就是在以自己的价格为参照前提下降低10%左右。消费者当然会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于是李南春也不得不将自己的价格下调。但是,随着他的下调,竞争对手的价格也顺势下调。一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展开了。
实际上,李南春的遭遇只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国制造”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成了世界工厂。长期以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这是引发海外市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而生产集中度低、结构雷同、出口商品同质化严重,也是引发价格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行业内,只要发现有一家企业的产品上市之后,取得了很好的利润。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企业就跟着上同样的项目,然后就为了开拓市场而互相杀价。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计较后果的杀价造成的不仅仅只是利润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超低的价格已经影响到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已经是“低价格”的代名词。
以床上用品为例:质量、款式大体相当的三件套,浙江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的价格仅仅只是一家德国公司产品的一半不到。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两个及其严重的问题。
首先,很可能会引起相关国家反倾销的调查。一些西方国家早就习惯滥用反倾销措施,没有事实尚且千方百计寻找事实,何况我们现在还授人以柄呢?其次,“便宜无好货”、“贪便宜,买老牛”这些在我国耳熟能详的道理,外国人同样也知道。试问,如此低廉的产品又如何能让消费者认同?又如何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话语权”?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立即停止两败俱伤的海外价格大战。行业内的竞争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竞争只应该发生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等方面。同时,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最好是能够在政府的协助下,以行业协会等为依托,加强行业自律互律,规范经营行为,将矛头一致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