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料与国外相比 五个不足之处
生意社2月7日讯 近几年,中国一些领军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品质量,进行品牌和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大的投入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些企业甚至跻到了国际水平行业,尤其是毛纺行业一直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为其他品类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典范作用,使中国纺织产品的开发水平与国外相比逐渐缩小,但纵观国内外展商的展台设计、展示的展品、相关的宣传资料等方面,及通过与国际大型参展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可以感觉到我国纺织产品的开发水平在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 产品研发思路
我国纺织企业的研发策略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即产品开发仍然处于来样仿制、改良创新等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尚待提高。更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埋头做技术研究,开发人员不参与调研、不了解潮流趋势,闭门造车,在制定产品研发策略时,很难上升到管理层乃至战略层次,方向不明确,没有长远的和系统的规划。
欧美、日本及韩国等国家一般采用有效的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优化,如一些高端人才的引进、一些技术设备的利用,可以有效地节省人力、时间和费用,有利于研发思路的拓展、思维模式的变化。这些国家一般采用从中国进口坯布,利用后整理技术优势,提升织物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如本次展会上推出的同样是条格纹样的衬衫面料,欧洲产品最高纱支在170S,国内可生产300S产品,意大利、英国的可以卖到20.00欧元/米,而国内产品仅卖20.00元/米左右。欧洲产品细腻、变化多,充分运用各种色彩,有自己的特点,国内产品由于在配色及风格方面不能有新的提高变化少,许多厂家产品区别不大,因此也就体现不出价格优势。
2 产品开发模式
面料的开发需要原料、纺纱、织造、整理四个环节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最终面料的性能不合格。另一方面,要开发新型产品,要有雄厚的技术支撑,甚至有些涉及到基础性的研究,这不仅对企业的技术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能够依靠高校或研究院所的力量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基础性的研究,也就是说需要产、学、研联手推进,国内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还显得比较欠缺,一般都是单打独斗。
欧洲、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产、学、官、研相结合的方式,协同研发。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也逐渐向这一模式发展,例如近年来在台湾地区,纺织企业逐渐摆脱独自研发的保守态度,开始与各种研究机构如“纺研中心”合作开发,也有部分企业向政府机构申请民间科专计划或主导性新产品计划,同样,在展会上,这些联合开发的产品也会联合进行集中展示,显示其集成创新能力。
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研发实践充分证明,产政学研集成研发战略的成功率较高,值得国内广大纺织企业借鉴。先进纺织工业国家或地区(主要集中于欧美和东亚)在纺织品制造领域一直引导着全球发展潮流,它们在研发策略和方式上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