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巨头“盛虹集团”新型纤维面料能自洁
2007年,盛虹超细纤维产量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产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超细纤维王国”;2008年,盛虹化纤通过对超细纤维的研发,占领了极细纤维生产领域的制高点,规模化生产的49条超细纤维生产线为世界最大规模,全年超细纤维销售额上升40%,集团旗下的中鲈科技引入世界上第一条PTT记忆纤维生产线,推进了PTT纤维应用市场的扩大,成为了国际同行业的领头羊。“盛虹的每一台纺织机械上,都应用了盛虹的发明专利。现在单凭盛虹目前的技术,竞争优势至少可以保持三年。”缪汉根说。
除了“超细纤维”在世界领先,世界上第一条专业“记忆纤维”生产线也已在盛虹实现规模化生产,至今已生产8000吨,产量居世界第一。所谓“记忆纤维”,即这种纤维能模仿人的记忆,用其织出的衣服洗后八九分钟就干,且不管你如何揉搓,只要用手抹抹,就仿佛有记忆般地恢复成原来的模样。“最常规的记忆纤维每吨3.2万元,是常规超细纤维的2倍多。”孟锋华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认为,盛虹化纤的发展具有产业链的优势,先进的设备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超细纤维的大批量生产,将使中国出口的高档服装产品的比例大大提高,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作用。
建大型现代纺织研发基地
2009年9月,盛虹的现代纺织研发基地开始动工建设,预计将于2010年年底前全部建成。这一研发基地总投资逾3亿元,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将集纳3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10个科研中心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如纺织纤维检测中心、时尚面料展示和发布中心……“它的建成将使盛虹成为一个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特点与时代特色的新型纺织“硅谷”。”盛虹副总裁唐金奎表示,航母再大,没有动力不行,所有科研机构的设施都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14家科研机构就好比是航母14架最强劲的引擎。引擎的强劲之处,不仅仅是硬件的设施,更在于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这些机构进驻基地后,盛虹资源将得到全面的整合和提升。
“危机面前,盛虹更加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拉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了我们时刻紧握在手的一大‘法宝’”,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投资兴建现代纺织研发基地,是盛虹人由来已久的科技之梦。我们要把研发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超级航母,让这艘航母引领整个纺织业冲出亚洲,走向国际最前沿。
”“围绕功能性纤维和功能型面料后整理的研究及性能测试,基地将为整条纺织产业链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研发服务,”盛虹总工程师梅锋介绍,“从聚酯切片到纺丝、织造、染整、织物深加工、服饰成型,研发基地将在整个纺织产业链及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区域运营和研发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将最成熟、最富科技含量的产品推向市场。航母将时刻紧盯‘一站式服务’这一航标,充分发挥吴江现有的纺织产业链优势,加强自主创新,逐步建立由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企业模式,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作为国内最具规模的一家民营纺织研发基地,盛虹不会只将其用在企业自身。“研发基地不但服务于自己,更多地要面向公共市场,走向世界,我们随时欢迎任何一家纺织企业登上这艘航母,来领略纺织科技的风采,享受科技创新的成果。”梅锋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家纺织企业,其可以从纺织情报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的市场流行趋势以及生产、销售行情,从而要求面料设计中心设计出符合趋势的面料产品。同时,我们的纺织材料研究中心、印染加工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将共同协调配合,为这种产品提供相应的生产条件。产品‘出炉’后,检测中心为其全面‘体检’,最后在时尚面料展示和发布中心将其隆重推向市场。”
危机下逆势发力的“另类”
在危机弥漫之时,盛虹却大幅增加了投资。缪汉根的信心何来?“每一次危机,都是要素资源重新配置的新机遇,也正是企业低成本扩张的最佳时机,一旦市场复苏,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所以必须早作准备”。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只要企业做好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在当前的背景下,不失时机地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投资,就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原材料、技术、品牌和人才等最缺乏的资源,就能以更快的速度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缪汉根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就在2008年,盛虹集团的销售额历史上首度突破了100亿元,达到了106亿元,成为了吴江三家销售百亿元以上的企业之一,一举创造了纺织业逆势发力的“业界奇迹”。“在两三年前,我们就意识到困难和危机的来临,所以提前早作准备,做好自主创新。具体地说,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实施了多元化的经营,依靠自主创新开创了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危机的抵抗能力”。
对于今后的形势,缪汉根同样乐观地表示,因为拥有先进技术和装备,加上国家出台的纺织业振兴规划,金融危机下,盛虹集团的机会反而更多一些。“2009年我们不但没有裁员,春节过后,公司反而新招了1000余人,来满足产能扩大后的需求,预计全年至少要增加员工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