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升级 人民币币值之争再起
有助于稳定国内价格。如果当时人民币继续保持升值的步伐,就会通过三个途径加快国内通缩。首先,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下跌,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下跌;其次,原材料、半成品价格的下跌,使得以这些初级产品为投入生产的商品成本下降,进而使这类商品价格下跌;再次,进口消费品价格下跌,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下跌,使居民的生活费用下降,名义工资要求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物价进一步下跌,生活费用又进一步下跌。我国在2009年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正是出于应对通缩的考虑。
稳定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资本外逃,其主要是以投机为目的的游资,FDI因撤离成本和项目周期不会轻易选择撤离。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很多是加工性质,其“两头在外”的特征较为明显。去年人民币暂停升值的举措为改善企业的生产成本、稳定外资经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从去年8月份开始连续出现的合同利用外资同比正增长可以明显看的出来。
减少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出口企业就业的影响;二是国外商品对我国同类商品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国内就业。在面临经济紧缩风险时,保持人民币的相对贬值是减少我国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元在2009年全年基本保持了单边下跌走势,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政府也是出于保证就业的考虑。
当前面临的外部升值压力
巨额的外汇储备。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近2.4万亿美元,2009年全年新增4531.22亿美元,除1、2月份外,其余月份均保持正增长。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大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货币的被动增加投放上,进而增加通胀风险。这种本币的被动投放一方面使国内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减少,另一方面在后危机时代很可能会助推已经日益显著的通胀。同时,在全球汇率市场多变的前提下,巨额外汇储备背后的汇兑损失风险也在同步增加。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是一揽子货币,以美元为主,欧元、日元等其它非美货币占有一定比例。在去年人民币跟随美元被动贬值的情形下,加之当时中国主要关注国内的经济扩张政策,汇兑损失风险并没有得到较为明显体现,但长期来看,汇兑损失的风险有增无减。尽管人民币升值短期会增加外汇储备的购买力损失,但这确实是减少外汇储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现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当前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贸易顺差持续不减。长期的贸易顺差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实力和地位,但这在迅速积累外汇储备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2009年下半年起我国在美国和欧盟所面临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保持出口与进口的相对匹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考验,在我国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资源自我调节机制没有形成之前,可以通过增加进口和减少出口两个途径来解决。前者可通过集中性的政府购买安排,后者则可通过本币一定的升值来实现。需求供给理论认为,总需求中对进口的需求增长小于总供给中出口供给的增长,意味着外汇需求下降,本币升值压力增加,当前我国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另外,持续的贸易顺差也增加了央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
国际游资持续净流入。初略估算,2009年3—11月我国呈资金净流入态势,全年热钱共计流入约1600亿美元。热钱的持续净流入一方面使国内资产泡沫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人民币继续保持不升值或贬值,势必将会刺激远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种预期又将吸引更多的投机性热钱流入,更大规模的外币流入反过来又将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率先恢复,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达到8.7%,高速增长一方面的体现是出口能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还体现为收入增加将提高国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刚性,但相比经济增长对出口的支撑而言,进口的抵消作用并不明显。2009年我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低点都出现在8月份,8—12月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只上涨6%,同期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却大幅上涨36%,其中自然有人民币贬值的因素,但经济增长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力度是不同的。今年我国GDP的增速可能维持在10%左右,如此高速增长再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甚至相对贬值就不合适了,因此必须要考虑美元升值后的人民币币值问题。
通货膨胀率的差异。今年1月份我国CPI同比增长1.50%,而同期美国的CPI同比增速则为2.6%;近3个月我国1.33%的CPI平均增速也比美国同期的2.37%熊多。如果以2009年全年来看,我国CPI则比美国和欧元区都要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要远小于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体现为本币购买力的降低,在一价定律下本币必然要面临贬值的压力。从理论上讲,由于我国通胀率低于美国,人民币继续长期保持与美元的相对稳定就不再可能,因此中、美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及长期变化趋势也是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主要来源。
政治方面的压力。美、欧的失业率居高不下,2009年12月份美国与欧元区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都达到10%,就业压力巨大。对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而言,增加就业是首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美欧开始将其国内的高失业率归结为中国低成本商品对其国内工业的冲击,在不断加以政治施压之外,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摩擦和保护措施相继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要素分配实际上是以成本和技术最优为基准进行的,任何一个国家将其国内的就业不足全部归结于外部因素都是不恰当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去年人民币的相对疲软确实支持了国内出口行业,同时还利用危机中全球对低端消费品和生活必须品需求增加的时机,抢占了其它国家一部分市场,但这不是高失业率问题的全部原因。这种情况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之前的形势非常一致。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面临着通过继续升值来缓解国际政治上的压力。
来自内部的升值压力
持续贬值对资源配置不利。人民币的持续对外贬值实际上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转型。货币的对外贬值短期会给出口行业带来相对较高的生产利润,会加快资源向这些行业聚集,促使出口行业的生产成本再度降低。在货币贬值对内影响没有传递到位的前提下,这不利于资源在生产贸易品行业和生产非贸易品行业间进行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我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
我国汇率改革进程的需要。未来真正的全球经济领先者应该是贸易逆差、货币输出的经济体。我国如果保持外币的净流入,势必无法积累规模庞大的离岸人民币,从而对建设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程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