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界》年度观察之五:转型,告别OEM的一次尝试
顺美也像其他企业一样,在如何扩大内贸中,最先遇到的是产品设计问题。
“原来我们只做西服,不注重研发设计,现在除了西服还做领带、男装,尽量把产品丰富化,让顾客感觉我们不只是西服,而是做男装和生活方式。”顺美老总薛宝金说。
转型前,顺美只有三五个设计师,加大内贸后,顺美从意大利引进设计师,现在已有15个设计师。目前,设计师还被要求必须参加订货会,并经常到门店去了解顾客需求。同时,高级设计师还会被派到意大利培训。
而1997年,在亚洲金融海啸冲击下,大杨集团也逐步由OEM模式发展到ODM,即变成原始设计商,根据其他厂商的规格和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
然后,在此基础上,大杨又开始打造自主品牌“创世”。
而此次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大杨却有了更足的底气。大杨为此设置了生产专线,并开始打造单量单裁公司——空运来,空运去,一周交货。
同时,启动了网络直销品牌YOUSOKU(酷格部落)。
“现在OEM时代已过去,那是纺织服装‘野草期’,现在国内企业都在发展品牌,是‘灌木期’。”雪莲老总李东生说,自己提前走半步,而没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
2004年,抓住国企改制的时机,北京雪莲毛纺服装集团公司、北京时尚纺织品有限公司、凯欣(香港)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北京雪莲时尚纺织有限公司。
成立之初,公司就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方面与ZARA等国际品牌合作,另一方面追踪国际流行时尚,潜心研究服装大师的设计理念。
双管齐下,雪莲不仅赢得了客户信任,更促进了企业自身壮大,现在企业开始从OEM向ODM转型。
的确,“做品牌并不容易。”一位仍在代工的服装老板向记者感叹。
他曾尝试自创品牌,但由于缺乏经验,资金被消耗得一干二净,品牌却仍不见起色,最后只好放弃。
“企业一定要舍得投入。”有企业说,做OEM时,企业经营成本只占销售总额的5%,但做自主品牌,则意味着至少要作出更大更多的投入。
尽管如此,现在转型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急迫。
“创新才是过冬的暖衣。”武汉乔万尼时装公司董事长傅杰说。
据了解,他已在巴黎、米兰、上海、武汉设立了4个研发中心,最近又与世界著名品牌“古奇”设计师凯斯迪拉签订合约,正式邀请这位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加盟乔万尼。
而对于已从国际市场成功转到国内市场的松鹰来说,高支高密的纯棉产品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国际高科技含量的环保纤维也在松鹰产品中经常使用。
其实,自2008年初开始,在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力迫使和国内市场的诱惑下,业界已经有一批OEM企业走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孙瑞哲认为,中国服装设计品牌目前已经由OEM转为ODM,但真正做到自主品牌生产,其品牌定位仍需满足优秀设计、合理品质、低廉价格等条件,方能在国际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上享有一席之地。
“我们也要区别对待那些严防死守的市场,”他说,企业不妨采用嵌入式战略,嵌入价值链,等有了自主品牌,再进入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就不是难事了。
然而,对这些代工企业来说,它们转型成功有多大把握?即便挤进一二线市场,它们会能有更大作为吗?
尤其在金融危机下,市场正遭遇的平价革命,对它们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