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汉派服装现两极态势 自主品牌欲争女装界NO.1


http://www.texnet.com.cn  2010-03-25 08:49:24  来源:中国时尚品牌网 收藏

  武广总经办高级经理骆菲透露,为提升女装品牌档次,对汉派进行了压缩,具体数字没有详细统计,应该有上十家。企划主管徐萍很无奈地表示,被撤出的原因主要是业绩不达标,她举例说,商场规定一些品牌一年必须完成300万元的销售目标,“就像高考,没过线我们也没办法”。

  生意社3月25日讯 具有30多年历史的汉派服装再遭市场冲击:因未完成商场的最低销售目标等原因,约10个品牌去年被武汉广场清退。

  7日武广楼层导购牌显示,该商场女装约120个品牌,汉派服装仅有太和、元田、红人、名典屋、佐尔美等8个,且专柜面积比主力品牌小,柜台位置也较偏僻。去年6月汉派在该商场至少有16家。

  武广总经办高级经理骆菲透露,为提升女装品牌档次,对汉派进行了压缩,具体数字没有详细统计,应该有上十家。企划主管徐萍很无奈地表示,被撤出的原因主要是业绩不达标,她举例说,商场规定一些品牌一年必须完成300万元的销售目标,“就像高考,没过线我们也没办法”。

  对被清退一事,武汉服装商会秘书长李群宝等业界人士的评价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本地外地品牌一视同仁,因故调整很正常,这也是汉派提升品质的一个好机会。

  销售业绩不敌外来品牌,一年难完成300万元的销售目标

  汉派服装遭遇武广“清退门”

  日前,具有30多年历史的汉派服装遭遇市场冲击:因未完成商场年300万元的销售目标,约10个品牌去年被武汉广场清退。

  这场“清退门”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记者进行一番打探。

  6家一线大商场,汉派身影寂寥

  我市现有1600多家服装企业,品牌企业40多家,其余均以批发企业为主。记者调查市内6家大商场,汉派服装身影寂寥。

  在大洋百货江汉路店,仅有菲炫、钡珂、名典屋、LEAF、圣塔利亚、维拉德桑、安室奈美惠等7家“疑似汉派”,其中圣塔利亚吊牌标注武汉和上海“联合制造”,另6家则是“国际品牌,武汉经销”。

  王府井百货的汉派和“疑似汉派”有十家,其中一半品牌分别是与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混血儿”。

  武汉国际广场、新世界国贸店,女装专柜均未发现“汉派”。

  群光广场汉派和“疑似汉派”女装有维拉德桑、邦珈、名典屋、佐尔美等6家。

  湖北服装门户网站百衣网总经理徐斌介绍,该网站去年启动了湖北服饰品牌榜中榜调查,吸纳具备一定条件的主流品牌进入海选。候选条件是必须在武汉24个商场、5条商业步行街、1个大型购物广场中,拥有8家以上店铺(或专柜),或在湖北二、三线城市拥有32个以上店铺。结果,入围海选的220个服饰品牌中,汉派女装仅7家,曾经畅销的汉派如青春、雅琪、艾丝、菲欧娜已不见踪影。

  太和集团董事长助理张玲透露,各大商场一般根据楼层、位置的坪效基数(即每坪面积产出的营业额)、专柜面积、总体销售增长率要求,确定其销量目标。武广是全国坪效最高的商场。2009年,太和在武广的坪效是每平米3000~4000元/月,全年为400~500万。

  危中寻机,师夷长技、抱团作战

  鸿华服饰执行总经理向小鹰说,武广“清退门”并非意味着本地商场瞧不起本地品牌,而是汉派服装自身存在问题:没有国际化营销概念,缺乏品牌文化;款式老套,老板们缺乏长远眼光,与巴黎、米兰等时尚之都的距离似乎隔了几个时代,没有顶尖的设计师操盘,服装缺乏高贵感,版式待改进。

  昨天,钢花小学傅老师在武广花2520元买了一件韩国Insatin大衣,她说从不买汉派,因为“不显身材”。这似乎印证了向小鹰的看法。

  SBO是去年被清退的汉派之一,武汉市港森新惠制衣公司负责人汤博惠说,SBO被请出,感到“蛮伤心”。

  “汉派服装如果在家门口就没有一个展示空间,怎么去外地占领市场?”汤博惠认为,武广清退之举是对武汉服装的歧视,会对服装制造产业造成严重打击。SBO在外地广受客户认可,最近有商家来电询问“为何卖得这么好,却在武广撤柜”,公司只好解释是主动性调整。

  汤博惠表示,她仍有信心做大SBO品牌,但吁请本地商家能开辟宣传窗口。她还说,杭州、深圳等地服装品牌的崛起,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武汉品牌服装制造业已到了“奄奄一息的边缘”,也希望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

  其他一些被清退的厂家负责人婉拒了记者采访。

  据悉,部分汉派服企曾就撤柜一事向市政府反映。市府专题研究后认为:政府支持地方产业发展,但欢迎自由竞争,不能搞保护主义,对企业行为只能协调,不便干预。

  太和集团张玲认为,从前做服装流行“暴款”,厂家靠一款新颖的服装暴赚,但现在更强调生活体验,通过服装承载特定的生活方式,给消费者带来身份认定和心理满足,当前很多汉派服企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原汉派女装面料供应商、湖北衍生投资公司董事长张化冰认为,汉派从20年前的辉煌到今日的窘境,至少有两大原因:一是部分老板“小富即安”,至今未催生出一家上市公司;二是汉派服企像“一篓没有捆扎的大闸蟹”,各自为战,相互掐架,今后应抱团应对国内外品牌的冲击。

  外来品牌杀到家门口,汉派被残酷地挤出市场,李群宝认为这未必是坏事。武汉服装商会曾挑选了海尔曼斯、劲草两家在汉畅销的品牌,组织30多家武汉服企去取经。海尔曼斯军事化管理的企业文化,劲草40多人庞大设计团队让他们深感震撼。“舒美珍子”董事长易爱珍当即表示,要按现代企业方向治理公司,向国内一流水平看齐。

  汉派服装呈现两极发展

  被集体清退,一些汉派老板觉得脸上无光。李群宝的看法却不一样,“如果武汉大学录取的武汉学生少了,你能说武汉年轻人素质变低了吗?”他认为,主攻冬装市场的汉派女装,在东北、西北市场仍居主力位置。因为害怕家门口被抄版,主力品牌好的款式大部分在长江以北亮相,好多根本未在汉露面,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在武汉市场的竞争力。

  李群宝坦言,汉派服装主要定位于中低档市场。企业营销网络要多元化,不能只盯一线城市,也要更多向二三线城市发展。一些企业正积极发展代理商、建立专卖店等自营渠道。红人集团董事长黄辉曾表示,计划在全国一线城市开300家专卖店。

  而太和集团张玲透露,太和近期正在开发休闲、优雅、摩登性感类系列产品,并物色新的形象代言人,发展100家年销售额过百万的直营店,争做中国女装界NO.1。

  显然,汉派服装实际上呈现出两极发展的态势。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品牌  汉派服装  女装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