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后世博” 上海纺织瞄准时尚产业
生意社5月31日讯 世博会后,上海将全力冲刺产业转型,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未雨绸缪,其属下的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公司试图整合纺织控股集团麾下的二十多个创意产业园区打造时尚产业,日前就此召开专家咨询会议进行研讨。公司总经理赵长征在会上呼唤时尚产业的产业理论,而来自专业研究机构、高校与媒体的各方专家,则一致认为时尚产业是上海“后世博”产业转型的突破口。
时尚产业将是主战场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何万蓬表示,首先,时尚产业是上海“后世博”产业转型的主战场,其意义超越了创意园区升级,也不限于上海纺织控股。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纺织控股如能打造时尚产业,意味着升级到服务贸易,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贸易;其次,对时尚产业的战略谋划,意味着打造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交易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平台。其中包括时尚生产、时尚消费、时尚运营等三个领域。后者还没有上市公司;再次,需要制定操作路线,也就是可行性方案。要创意系列化,系列品牌化,品牌公司化,公司股份化,股份社会化。
《解放日报》记者端木复则以太阳马戏的蓝海战略为例,指出所谓时尚产业,就是要引领时尚而非跟随时尚。何万蓬则认为,时尚产业的产业价值,在于其能带来资本增值,能创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金融、科技、媒体三轮转。参加会议的媒体同行插话,还要再加一个艺术创意。
重点是打造品牌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陈健则表示,上海纺织此举可以统领上海,甚至可以统领全国。搞时尚产业,就是品牌运作,对此要做一个选择:是各个园区各有各的品牌,还是只有一个连锁的品牌?他还说,品牌出来后要养品牌,因此今后园区的客户交的不是租金,是品牌养成费。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院张雪敏则认为,上海纺织此举意味着创意产业园区从孵化期进入了转化期,即品牌运作的方式。下一阶段是深化期,也就是未来的时尚产业,也可能为金融中心服务,业务包括怎样结合金融服务培养上市公司。
创意园区变身时尚产业
何万蓬把创意园区的盈利模式概括为:1.0版本是收租金;2.0版本是与所在地区政府就财政收入分成;3.0版本靠增值服务赚钱;4.0版本则看投资回率。他认为应率先搭建市一级平台。张雪敏则表示,园区升级为时尚产业,既要和城市功能相衔接,根据区位、特点形成不同的类型,也要和纺织行业有关联性,要确定一些引领性的园区,构建新型的市场平台与业态的功能,形成高端服务的主体也就是品牌服务。
上海市经信委都市产业处周勇也做过创意产业园区,他自认见证了园区的发展历程,他说,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今天是破题。园区产业化的方向是什么?要打造产业生态环境,包括载体、功能、产业(2003年出的产业标准对产业作了分类)、渠道、政策和品牌。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园区产业化的方向,就像酒店行业都委托专业管理公司。两者的共同点是有标准,可以连锁经营。
产业运作有待规划
上海工业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董锡健指出,时尚产业的产业运作涉及面很广:一是研发机构集聚,二是制造企业对接,三是公共服务载体如做好知识产权保全等,四是经纪与评估,五是项目的包装,六是消费导向,七是高端人才集聚。他建议成立专家委员会审核艺术创意,成立产业管理委员会审核产业规划。
上海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副院长倪亦南则表示,首先,园区要与行业协会结合,因为当前许多行政职能从政府向行业协会转移,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产业标准制定等,还有价值评估如知识产权的评估等;二是要与相关科研究院所、高校结合;三是要组织园区与园区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