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的5年风雨路
“我们的社会责任推进工作恰逢其时。”
生意社9月27日讯 这是在采访中,我们多次听到的一句话。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要理解最近5年的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也要理解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
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纺织工业是最早受到国际竞争冲击的行业,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的话说,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行动最先都出现在纺织服装行业。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制定了第一个生产守则(COC);GAP是第一个同意对海外承包商进行独立监督的零售商;国内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接受验厂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早接触到国际供应链有关社会责任的概念。
“当时,在谈到血汗工厂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想到纺织服装企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希望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提高国际买家对中国制造的信任感,提升行业形象,减少企业的验厂成本。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行业与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将决定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当时也是希望提供一个解决思路,帮助企业通过提高社会责任的管理水平,从而最终提高社会责任绩效水平,保障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孙瑞哲说。
于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2003年酝酿,2005年推出了正式的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CSC9000T。这一体系经过5年的培训、试点与推广,成为中国首个以产业内在要求、主动自觉的行动。
5年的上下求索,5年的先锋突进,带来的,是中国纺织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成效:产业责任竞争力全方位提升
1.产业发展观念发生改变
孙瑞哲说,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发展轨迹的基本参数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变数。
除了传统的以“产值、销量、销售收入、出口额”等衡量行业发展的指标外,又新增加了“能耗、污水排放量、人均工资、人均产值”等新的参数,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纺织业正在从经济、环境、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衡量行业发展:社会责任的要求,使得纺织行业不再单纯地从经济层面考察行业的竞争力,而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社会责任本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内在要求和应有品格。”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指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国际金融危机更加让中国纺织业深刻认识到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杜钰洲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构建和谐企业、和谐产业集群、和谐行业、和谐全球供应链为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十一五”前四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增加值(按可比价)能耗下降了39.27%,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以及中水回用技术。单位增加值(可比价)污水排放量下降了22%,热能、中水和纤维的循环回用生产已初具规模。而纺织产业工人的工资提高、工作时间缩短、生产力上升等等,也都是社会责任给中国纺织业带来的新的发展参数。
社会责任融入产业发展,成为产业发展中的一部分,这是社会责任给中国纺织业带来的第一个重大的变化。
2.纺织产业工人工资和福利提高
杜钰洲介绍,根据国家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人均名义工资,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提高了93.65%。与此同时,人均创造的增加值提高了1.46倍,人均劳动力提高了1.46倍,纺织工业创造单位增加值的劳动力成本经过7年下降了21.28%,人均支配的资产总值从13.26万元上升到20.21万元,也就是说,纺织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有很大的提高。
据统计,2010年1-5月纺织行业主营销售收入增长了27.91%,用工人数增长了1.34%,人均工资增长了14%。众所周知,上半年原材料价格、能源动力涨价造成销售成本增长27.12%,而单位成本中工资的比重反而下降了9.1%,主营利润总额增长54.10%,人均产值增长了24%。原因在于人的创造力增值远远大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值。
杜钰洲在“2005-2010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五周年回顾”会议上的发言指出:“落实社会责任以后,企业缩短了工时,工人向心力增强了,而工人单位小时的产量增加了,创造的价值增加了,企业的效益也提高了,原因是改善了工艺,提高了技术水平,降低了库存、流通、终端销售等流程的流通成本,促进了企业科学管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社会责任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积极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总的营业额略微下降,但利润却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