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全线暴涨 下游产业遭遇成本危机
据40多家纺纱企业反映,10月8日棉花收购均价比年初涨45.77%,比去年同期涨73.83%。纺织企业则普遍反映,同日40支棉纱、50支棉纱购入价分别比年初分别上涨33.3%、37.1%,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48.2%、50%。业内人士还认为,原材料以钢、铁、铜、铝、锌及其他有色金属为主的五金行业也必成“重灾区”。“这些金属品种几乎全部上涨,再加上所使用的塑胶主要成分是乙烯,而乙烯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油价上涨更是榨干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倒逼行业洗牌升级
对于大宗商品的涨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认为,就纺织业的产业升级角度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的纺织业最近10年正面临一个大变革,没有及时转型的纺织业就会被时代抛弃,行业会转向生产我们自己民族品牌的,或者有高附加值的纺织品,我们是不是借这个机会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过渡?”
“在生产成本上升和需求增长放缓的宏观环境下,只有那些具备某一方面垄断能力的公司,才有能力通过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等手段消化上游成本的上升压力,或者由于拥有产品市场定价权,能够顺利地将上游成本向下游市场转移,从而继续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实现业绩的持续性增长。”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总经理徐刚也认为,“垄断能力主要表现在资源垄断、生产技术垄断、行业管制壁垒、品牌垄断、渠道垄断和规模经济等方面。”
曾任全国五金机电媒体联盟主席的邱源斌观点支持,完全化解上游成本因素是不可能的,“谁的企业有实力,采购的批量大、成本低,那么谁就最晚涨成品的价,所以行业洗牌是必然的,在不断涨价中生存下来的一定是管理严格、成本控制有效的企业。”
蓝丝羽家纺织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已采取革新生产工艺、提高边角余料使用率等来化解上游成本涨价带来的压力,公司9月原材料使用率比年初提高了1%。
“我们积极研发了新花样、新品种,挖掘市场发展空间来提高产品销量,9月产品销量比年初增长了8%。”紫罗兰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公司还启动了风险管理机制,“我们缩短了订单周期,只接收交货期在3个月左右的短订单,并提前订购纱,与供应商签订了两个月以上供货合同,这些手段都能降低未来成本压力。”
调结构的双重逻辑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国际市场“扎堆”涨价有可能改变国内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至少是对现有格局的动摇。“中国不仅要从进出口贸易环节做出相应的反应,更要从贸易背后的产业环节来积极需求应对之策,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相匹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在市场竞争更趋全面和激烈的环境里,成本推动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较小,“一方面企业会从节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形成更多降低成本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会更有力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也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越大,就越有能力抵冲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因为高附加值产品原材料含量低,比如IT产业,原材料占成本的比重只在3%,关键是科技含量、知识含量高。”他告诉记者,经济增长中高附加值产品增长越快,对原材料增加的消化能力就越强,“所以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还可能对中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有推动作用。”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日前已表示,有色行业“十二五”期间的中心任务即是结构调整。其中,大金属品种侧重产业结构和产能布局结构调整;小金属品种,特别是我国具有储量优势的品种,则将进一步强调资源的有序开发与节约使用、企业的兼并重组。
不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中国是资源短缺型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实质性转变之前,国际大宗资源性产品涨价会明显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本,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更大的压力。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大宗商品持续失去理性地全线暴涨,可能会令措手不及的企业锐减用于更新设备、优化生产线等结构转型的投入。
传统能源结构求变
而除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适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需求,由国际市场通过产业链传导到几乎整个制造业的成本压力还给出了另一个启示。记者注意到,在诸多大宗商品中,对石油、煤炭过度依赖造成的影响最大。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400万吨,增速达7%。
记者比较中国石油消费占初级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数据发现,1970年到2008年,中国消费石油的比例从12%上升到接近20%。“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显示出中国的经济对于石油的依赖在逐步上升。”中国地质大学从事能源战略研究的牛建英对记者表示,国际市场油价飙升,势必将体现为进口成本增加、政府财政补贴负担加重、价格通过产业链影响下游产业成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导陈浩则认为,石油价格波动导致国内市场价格、工资和利率的调整存在时滞,从而使可用资源未能实现充分利用,经济产出降低,同时在石油依赖成本中占主导地位的财富转移成本会一直处于高位,为经济支出造成沉重负担。
“对此,一方面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市场培育,一方面还要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保障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使我国经济具有抵御石油价格上涨的内生素质,降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牛建英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产业调整。美国、欧盟和日本把高耗能的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并大力开发使用节能技术,使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大为减弱。根据BP年度统计数据,美国2007年百万美元GDP能耗为251吨油当量,相比1970年的524吨油当量已经降低了52%,同期日本百万美元GDP能耗由277吨降低到177吨,也降低了36%。不过,牛建英也表示,中国目前的工业化进程对石油消费也呈现出刚性需求的特征,“在寻找替代能源的同时,也要在现有条件下,逐步放开国内石油市场,促进石油价格顺利传导,提高市场配置能源供需的作用,同时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进行规范与准入限制。”她认为,关键产业的安全评估和预警体系也不可或缺。
延伸观察
人力成本上升助力产业调整
记者还了解到,原材料涨价外,令制造企业举步维艰的另一因素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等联合发起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新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接近八成企业经营者认为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升是未来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97%的中小企业表示用工成本上升。
据记者了解,在制造业的各个子行业中,纺织服装皮毛行业是劳动力最密集的行业,其平均工资最低,工资成本占营业总成本的比例最高,对人力成本变动的敏感性也最强。国金证券分析师张斌认为,短期纺织服装等行业将面临痛苦转型,“这些行业的竞争原本就惨烈异常,中小企业尤其多,而竞争中"同归于尽"的价格战本就建在劳动力成本、税收等差异之上,工资逐步上涨后,竞争力差的小企业最终可能关闭。”
他的观点同时认为,中长期看,与原材料成本上涨一样,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将逼迫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并通过行业洗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中金公司原策略分析师王汉峰也预计,中国传统制造业领域,包括钢铁、煤炭、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行业兼并与重组案例将密集发生,已经处于行业龙头地位、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状况相对较好的企业则将受益于这种趋势。
“低工资模式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扩大就业和积累资本,但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地依赖低成本的劳动要素投入,创新动力不足,从而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一位教授则对记者表示,低工资模式本就不利于扩大内需,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支撑,生产过剩难以避免,是不折不扣的“盛世幻影”。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也表示,现在用工难成为了一大难题,主要是劳动力已经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国内农民工工资快速增加,有利于形成企业创新的倒逼机制。
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张本波则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低端产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将促使其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承接,可以消化可能导致的就业减少和资本外流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