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的担忧:要捍卫中国棉花定价权
纺织行业恢复元气,棉花需求强劲
纺织工业增加值2008年触底后迅速回升,2009年同比增幅10%以上。2009年以来,我国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且增速不断提高。
从国家统计局获悉,1-9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来看,纺织服装类商品零售实现较大幅度增长。9月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59亿元,同比增长26.7%;1-9月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000亿元,同比增长24.0%。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最新统计,2010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达17499031吨,同比增长16.23 %;其中棉纱产量达13386364吨,同比增长15.25%。今年前8个月,产量增幅最大的应是化学纤维纱,同比增长24.34%。
图3中国纺织用棉(万吨)
一方面是我国的棉花产量在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强国,纺织用棉需求强劲,近几年来纺织用棉一直稳定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而国产棉只能供应六成用棉需求,纺织行业是我国强势行业,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几千万棉农和纺织工人的切身利益,供需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棉,而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量是美国,当供应源控制在别人的手上时,棉花的定价权无疑会旁落他人。在目前国内棉花市场供应失衡的情况下,国际棉业跨国集团可能凭借雄厚资金大量收购棉花,并借资金和经验等优势在国内棉花期货市场取得主导地位,通过国内外期货市场和国内现货市场的双重控制打垮国内棉商,从而获得棉花定价权。政府必须重视这个问题,为了防范外商控制我国棉花产业,一方面国家要对已进入国内棉花市场的外资跨国公司进行跟踪监控;另一方面,要通过给予国内生产者、流通加工以及纺织企业更多的扶持政策,提高国内棉花产业的竞争力。
第一,建议给棉农直补。影响棉农种植积极性的,主要是效益问题。国家通过直补可以让农民尝到甜头,让农民感受种植棉花有钱可赚。我国棉花生产方式仍然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这种状况需要国家重视和加以改变。
目前我国种粮农民可以得到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比如,种植一亩小麦,农民可得到75元补贴,而种植一亩棉花仅能得到15元的良种补贴。在价格调控方面,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均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民种粮能够得到稳定的预期收入。再加上棉花生产费工费力,劳动强度大等因素,粮食等作物的比较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农户纷纷调整种植结构,调减棉花面积。
图4我国棉农每亩收益(元/亩)
第二,要建立外资企业在国内棉花市场行为的动态监测机制。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农业部、证监会等部门,由专人及时上报主要外资企业在棉花购销市场、棉花期货市场的动向,特别要监控外资企业并购国内棉花流通加工企业的动向。
第三,要加快培育棉花市场主体,发展棉花产业化经营,建立现代化的棉花生产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发展各类棉花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优质棉生产基地,形成规模化经营。
第四,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棉花市场的预测和研究,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完整的市场信息。要研究和建立统一、准确以及权威的棉花数据统计系统,采取科学的统计方法,摸清中国的棉花产销数据。这样才能够提高国家对棉花产业的决策水平和调控效果,否则中国棉花产业调控依然摆脱不了数据迷局,国际市场将继续冲击国内棉花供需市场和影响价格走势。
综上,棉花定价权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几千万棉农和纺织工人的切身利益,政府必须千方百计的防止定价权旁落他人,一方面扩大对棉农的补助政策,恢复棉花的种植面积,将产量逐渐提高;另一方面扩大棉花进口源头,不能过于依赖美棉。加大对外资企业在国内棉花市场行为的动态监测机制,防止外资企业与国内游资一块通过期货和现货市场炒作棉花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