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成衣的涨价之旅 成本上涨是不可忽视因素
生意社11月6日讯 从新疆阿克苏到甘肃会宁,价格的神秘传导机制只用了5个月,就把棉花原产地的上涨传到了千里之外的商场柜台上。记者追踪了一件成衣的价格之旅,这也是一个尚未结束的通胀故事。
2月新疆阿克苏
尽管料峭的春寒让人们尽量避免过多户外活动,但“中国棉都”阿克苏的农民早已下了地,开始新棉种植的前期准备工作。2月份的一天,尼亚孜夫妻早早送孩子上了幼儿园,便来到他们干活的“地儿”——面积大约150亩的棉花种植基地。夫妻俩的工作是将平整的土地用土垄分割成一亩一亩的地块,便于引水灌溉。由于阿克苏的土地盐碱较大,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放水“杀碱”。尼亚孜并不知道,接下来他们做的工作竟然与今年下半年棉花价格暴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确切来讲,尼亚孜是一个棉花工人。2005年,尼亚孜一家三口从伊犁搬到阿克苏,靠帮别人种植棉花来赚钱养家。他目前耕种的这150亩土地的所有者叫杨嘉平,是阿克苏农一师某团的转业军人。
不久,尼亚孜照料的这150亩土地迎来了2010年的第一次灌溉。引自天山的雪水浸湿了尼亚孜的黑色胶鞋。尼亚孜想不到的是,作为生产资料,从他脚下汩汩流过的灌溉用水,已经悄然涨价,从去年的120元/亩上涨为180元/亩。
水费高达50%的涨幅让老板杨嘉平颇感压力。转业之前,杨担任兵团的会计,他对数字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常人。每亩地水费增加60元,150亩就是9000元,每年加上滴灌至少要灌溉八九次。这意味着,仅水费一项,今年他要多支出7万~8万元。杨嘉平的另一重担忧是,物价上涨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水费之后便是种子、地膜、肥料、人工等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
7月份的时候,阿克苏棉株的高度超过了成人的膝盖,尼亚孜夫妻开始忙着给棉花“打顶”。所谓“打顶”就是掐掉棉株的顶部,消除棉花顶部生长优势,使得棉花养料和水分的输送向棉桃集中。2月至7月,这150亩棉花灌溉5~6次、施肥3~4次、喷洒农药2~4次。这期间,化肥价格每亩地比去年上涨30元,地膜价格由去年每公斤11元上涨为13元。
但令杨嘉平更为担心的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杨嘉平的人工成本结构是,尼亚孜夫妇作为这150亩棉花田的日常管理者,杨平时为他们支付110元/亩/年的管理费,而在今年,这个费用上涨为140元/亩/年。在每年摘棉花的时候,杨额外按照1.1元/公斤的价格给他们支付摘花费,这一费用今年的价格是1.4元/公斤。
此外是临时工的费用。杨嘉平每年在农忙时都要聘请80~100人的临时工,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当天结算。去年临时工的价格是每天40元,而今年临时工的价格翻了一番,达到每天80元。
阿克苏,这座距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898公里的城市,掌握着新疆三分之一、全国八分之一的棉花产量。这里的棉花价格仿佛一双无形的手撩拨着全国棉花市场敏感的神经。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新疆子棉的收购价为12.6元/公斤。而据杨嘉平回忆,去年同期,新疆子棉收购价仅为6.2元/公斤。
就在中国棉花价格一路走高的同时,国际棉花价格也屡创新高,棉花自7月末到10月初以来已上涨近50%并触及15年来的高位;纽约10月22日消息,NYBOT棉花期货周五收盘再次触及涨停板,为1861年以来的新高。
至于棉花为何涨价,目前较为主流的说法是,种植面积减少、因天气原因棉花减产以及游资炒作是主要原因。但在杨嘉平看来,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生产资料、人力成本的上升某种程度助推了棉花价格的上涨。“尽管今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全球棉花减产以及游资炒作有很大关系,但成本上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便抛开前面几种原因,今年棉花的价格肯定跌不下来。”杨嘉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