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压力下的长三角服装制造加工业
生意社11月24日讯 18%!这是吴江市桃源镇大部分服装出口企业这一年来成本增加的百分比。如此快速和大幅的成本增长,令原本就处于微利状态的服装出口企业不堪重负,整个桃源镇的服装加工业面临萎缩的局面。
吴江市桃源镇是中国出口服装名镇,全镇服装加工业目前产量为6亿。镇上有60多家服装企业,其中较成规模的服装出口企业超过20家。
“这个数字已经下降了30%,明年可能还会下降。据我所知,已经有企业准备明年停产。”桃源镇服装行业商会会长、吴江盛汇针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沈虎荣向商报记者这样表示。
涨的岂止是原材料
“通胀”这个宏观经济的术语在服装企业老板看来,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字“涨价”。沈虎荣说,他做了20多年企业,碰到涨价不下五、六次。
“但今年这种情况很少碰到,这次涨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严重,丝、黏胶涨了35-40%,棉纱涨了50%以上。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涨上去的,企业很难消化。”沈虎荣抱怨道。
事实上,服装企业的成本压力还远远不止是原材料的上涨。美元汇率的下跌亦是服装企业的重负。商务部副部长陈健月初曾表示,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24.1%。今年6月份我国重新加快推进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约2.6%。服装企业要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不容易。
与汇率波动、原材料涨价相比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苏浙一带服装企业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沈虎荣介绍,吴江目前最低工资已经上升到960元。而在他们企业内,工人的平均工资约在2000元,最高的达4000-5000元,最低的也要有1500元。“最近一两年工资涨得多,对企业有压力。”
订单少了企业“反常”忙
订单下降了,可桃源的服装企业大多反映更忙了,加班更多了。怎么会造成这一反常现象?原因还在于劳动力市场。
沈虎荣告诉商报记者,原本镇上从事服装生产加工的工人有6000余人,其中60%为桃源本地工人,包含20%嫁到桃源来的新桃源人,余下40%为外地工人,但今年估计只剩下3000人左右。
导致劳动力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当地工人一部分趋于老龄化。另一方面,受西部大开发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原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随之增多,镇上的不少外地工人选择返乡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招工难,服装行业的工人数量剧减50%,虽然出口订单减少了,但有的加工企业不得不把来不及做的订单外发到其他地方,进一步使桃源镇的服装加工业产值出现下降。
企业现有三种心态
做企业的都想做大做强,但目前的现状令诸多企业产生退缩心理。沈虎荣说:“面对成本增加,加工企业要涨价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多客户不接受,订单很可能就此流失了。”
据他介绍,目前在桃源镇的服装加工企业基本有三种想法,一是求稳,比如他自己的盛汇针织,先稳住自身,再对新款产品适当提价。他认为,在眼前形势下盲目扩张相当危险,而转型对一个做了20多年的服装企业来说,并不容易,“隔行如隔山”成了首个拦路虎。
二是一关了之。“毕竟做了那么多年生意,手上有些积累,过过小日子应该问题不大。盲目转型,万一手上的钱被折腾掉怎么办?”沈虎荣说,大部分想关门的企业考虑的风险因素较多。
三是部分企业想把生产车间转移到内地。在桃源承接订单、打样,把生产车间设在中西部的分厂,以此降低人力等各项成本,也不失为一种出路。然而到异地开厂,成本是降下来了,却存在一定的弊端。沈虎荣告诉商报记者,根据以往经验,在本地管理外来工人相对容易,而到外地开厂,当地工人反客为主,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综合下来,到中西部办厂,成本肯定降低不少。关键看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