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及三大要点
(七)节能环保技术
研发重点:
重点完成50项(附件1中标注★号)节能环保关键技术攻关。其中包括:
环保型纤维加工技术11项,重点发展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加工技术,浆纤一体化、蒸发和结晶一体化粘胶纤维生产技术,汉麻秆芯粘胶纤维生产技术、麻纤维生物脱胶及前纺加工技术等。
节能减排印染新技术17项,研究棉织物生物酶精炼、低温漂白等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泡沫、涂料、涂层、冷轧堆和微胶囊染色等低给液率染色及整理技术,涂料染色、活性染料湿短蒸染色、针织物平幅冷轧堆染色、新型转移印花等少水、无水印染加工技术以及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等。
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回用技术3项,发展膜处理、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等印染废水回用技术,毛纺洗毛清洁生产及羊毛脂回收技术,麻类脱胶废水处理技术。
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排加工技术4项,包括滤料回收技术、水刺非织造工艺设备专用的水循环系统等。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2项,发展纯化纤和天然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形成环保、可持续的纤维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新型节能减排纺织机械10项,研发针织物连续练漂水洗设备等新型印染设及定型机热能实时监控等节能系统,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在我国纺织机械产品中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前列。
环保型染料、助剂、浆料开发项目3项,提高印染产品质量和印染行业生产的节能减排水平。
推广重点:
大力推广34项(附件2中标注★号)成熟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其中包括:
纤维清洁生产技术4项,大力推广涤纶原液染色技术,到2015年原液着色纤维比重达到10%;推广高效节能纺丝冷却技术,可节约70%的侧吹空调冷却风;推广麻类纤维生物脱胶技术,可节约水、电、汽约10%。
印染、色织清洁生产技术16项,包括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技术等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技术;冷轧堆染色、涂料连续轧染、丝绸数码印花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印染在线检测技术;泡沫整理技术;高效节能毛条染色技术和小浴比毛织物染色技术、装备;束状染色、无水染色、湍流式染纱等新型牛仔布、色织布染色技术。
废水、废气减排及治理、回用技术7项,包括化纤行业连续聚合聚酯装置废水、尾气处理技术,低氧MBR厌氧氨氧化脱氮等废水处理技术,活性炭吸附法、废气制硫酸等粘胶生产废气治理技术,长网洗浆机等粘胶浆粕黑液治理系统和装置;印染行业废水分质分流及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到2015年推广应用面达到40%以上;丝绸行业缫丝废水深度净化和循环利用技术,到2015年,推广面达到50%。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3项,对冷凝水、冷却水、废水余热、废碱液等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到2015年,在行业中的推广应用面达到约80%。
环保产品加工技术1项,推广一浴多色毛巾产品生产技术,可大幅节约水、电、汽成本,降低污水处理难度。
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新型装备3项,采用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提高效率,节约能源;推广连续前处理设备、连续染色设备、新型间歇式染色机等高效环保染整设备,可有效节约水、蒸汽20%以上。
(八)纺织机械
研发重点:
紧密围绕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突破一批高新技术纤维专用装备,提升传统纺机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水平,加快纺机产品差异化、模块化,研制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机械和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提高纺机专用件和配套件的技术水平,加强纺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促进纺机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机床数控化率。
其中,高新技术纤维装备重点突破碳纤维、聚苯硫醚、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成套设备的产业化技术,日产100吨及以上锦纶聚合装备及技术,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工业化生产设备,到2015年完成研发任务,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
纺纱设备重点研发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喷气、涡流纺纱机,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一定数量的市场销售;进一步解决粗细联、细络联系统的控制精度、稳定性问题,加快产业化推广,到2015年实现国产细络联合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粗细联合机实现每年80台左右的销售。
织造设备重点发展新型模块化无梭织机、高速毛巾织机等差异化织机、特种织机,到2015年完成产业化研发,并形成一定数量的市场销售;加快圆机、经编机、袜机、横机等针织机械的国产化进程。
新型非织造设备重点发展聚乳酸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聚苯硫醚熔喷设备、双组分纺粘水刺裂解法生产线等,到2015年进入产业化阶段。
染整装备重点推进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形成多车间级和工厂级的综合信息管理控制系统;进一步研究高效节能环保的机织物印染设备、针织物连续练漂水洗设备及产业化技术,到2015年基本实现产业化。
在“十一五”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喷气织机节气技术、化学剂浓度在线检测与配送系统、定型机热能实时监控系统等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十二五”期间实现产业化应用。
研究全自动高速卷绕头、高频加热的热牵伸辊、高精度纺丝计量泵、高速锭子、针织用针等纺织机械关键配套件,解决关键技术,到2015年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发展国产高性能纺机专件,提高我国纺织加工装备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纺机专件产业的产品结构。
推广重点:
在纺织行业中大力推广“十一五”期间研发成功并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国产化新型装备和关键配套件,降低纺织企业投资成本,加快纺织行业技术装备升级。
其中,新型纤维装备重点推广日产200吨大容量短纤维成套设备、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到2015年,形成工业化生产;推广改性聚酯、差别化长短丝纺丝及后加工成套设备,提高差别化比重,长丝纺丝及后加工设备的差别化比重达到50%,短纤生产设备的差别化比重达到30%,改性聚酯比重达30%。
纺纱设备重点推广清梳联设备、自动络筒机、集聚(紧密)环锭细纱机等,到2015年,国产清梳联设备占清梳联设备总量达到85%,国产自动络筒机占有率达到70%,集聚(紧密)环锭细纱机市场占有率成为主流,市场占有率达到90%。
织造设备重点推广机电一体化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等,到2015年高档无梭织机自主化率达到25%~35%,电脑横机、经编机等针织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非织造设备重点推广纺粘、熔喷、复合、水刺等非织造布设备,扩大市场应用比例。
染整设备重点推广印染工艺参数在线检测系统、机织物连续前处理设备和连续染色设备、新型低浴比间歇式染色机、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印花设备等,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蒸汽、水等资源能源的大量节约。
推广大容量短纤切断机、卷曲机、高性能宽幅铝合金综框等关键配套件,替代进口产品,降低用户投资成本,提高制造水平。
在纺机行业推广新型节能环保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工艺及设备,高精化、柔性化、多功能复合加工制造技术和设备等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到2015年应用比例达到30%~50%,提高纺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九)纺织信息化技术
研发重点:
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纺织工业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重点研发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面向企业管理层面的以ERP和RFID为核心的纺织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面向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着眼于提升整体产业信息化水平的物联网技术。
到2015年,纺织厂MES在重点棉纺厂、针织厂等推广应用;初步建立面向国内主要纺织品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并选择专业市场进行应用;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纺织行业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并能够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物联网技术在服装、家纺等行业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中和重点产业集群推广应用面达30%。
推广重点:
纺织ERP软件已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重点在大中型纺织企业中推广,并使之能与企业其他主要的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到2015年,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典型产业集群服务企业数量达到10000家。
(十)纺织标准研究
“十二五”期间,标准要为转变纺织工业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制定与产业发展配套的产业用、家用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高新性能纺织品、功能服装等重点产品及相关检测和评价标准,纺织机械装备以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纺织品服装与纺织机械安全标准。通过对一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研究,制定一批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标准,提高纺织工业标准整体水平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提升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建立起与我国纺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
(十一)纺织品服装创新开发体系
提高纺织面料、服装、家纺产品的开发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科技成果向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价值转化。推进企业建立包括市场预测、产品工艺技术与结构形态设计、文化创意、资源配置与生产过程控制、营销反馈为一体的产品开发体系,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学研整合创新能力,以市场化协作建立相关产品集成创新体系,发展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