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服装业加速转型升级
行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44%,而从业人数仅增加了2.04%,企业平均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3%,而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企业平均利润同比分别提高了16.04%和24.17%,人均利润、人均产值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提高了28.3%、19.41%和19.91%,“人”的效率效益大大提升。
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分别达到14.49%和4.65%,恢复到历史较高位。行业亏损面比上年同期缩小4.6个百分点。
外在因素变化带来行业连锁反应
2010年,服装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走出金融危机,国际市场实质性回暖尚不明朗,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整体乏力等都为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前景蒙上了阴影,汇率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都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2010年,棉花价格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几乎全部服装原材料快速提价;工资福利成本攀升加上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商业地租涨价、运输价格上调提高了商业成本……成本的刚性上涨和资源进一步紧缺正在调整着行业的供给能力和结构。作为制造业第一要素的“人力”和“原材料”的困局,给行业运行带来了诸多连锁反应。
行业总体开工率不足
据调查,由于缺工,2010年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为70%;很多大企业也由于用工缺口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将开工率下调至80%,同时加大“外协加工”比重;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
由于“外协”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实力不济的小企业无法适应快、小、精的订单,在一些信誉不佳的企业中也蔓延着类似“坐地涨价”等不诚信现象。
终端涨价助推新商业形态发展
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十分强烈,加上商业地租涨势惊人,品牌抓住这个时机涨价似乎顺理成章。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通过涨价化解成本压力,因此,在刚性上涨的成本面前,必将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价格问题催生和助推了新商业形态的诞生和发展,其中最耀眼的当属“网购”的爆发式发展。
“外转内”意愿越发强烈
外销型企业中不乏“巨无霸”,尽管成本的重压尚未对企业造成伤害,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却紧迫地摆在面前,纯加工型企业向品牌型、市场型、贸易型的探索步伐加紧。
“梯度转移”需求转向
前几年,行业一直振臂高呼“梯度转移”,但似乎一直“曲高和寡”。2010年,中西部一些有产业基础的地区却迎来了主动实地调查的东部省份大企业。东部地区发展服装加工业已无余地,“梯度转移”已经在迫切重整产业链的大企业中悄然升温。
科技进步向软件领域延伸
服装品牌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是品牌在市场立于不败的法宝之一,如何达到“快”,必须依靠信息化等高新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在行业中已不再是口号,而是自发、自觉的集体行动。
市场格局带动产业格局变
一线市场,国际品牌加速登陆。2010年,不仅国际大牌,就连一些设计师品牌、个性化品牌也在试探中国市场,国际品牌加紧中国市场布局趋势明显。二三线市场的增长支撑了金融危机时期内需的平稳,并成为近年来行业运行中最亮的增长点。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为未来的消费增长打下基础。行业对未来中西部地区就业和消费的预期乐观,中国品牌在内陆省份的布局直接引导产业转移,订单转移模式带动了中西部地区产业回暖。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44%,而从业人数仅增加了2.04%,企业平均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3%,而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企业平均利润同比分别提高了16.04%和24.17%,人均利润、人均产值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提高了28.3%、19.41%和19.91%,“人”的效率效益大大提升。
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分别达到14.49%和4.65%,恢复到历史较高位。行业亏损面比上年同期缩小4.6个百分点。
外在因素变化带来行业连锁反应
2010年,服装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走出金融危机,国际市场实质性回暖尚不明朗,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整体乏力等都为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前景蒙上了阴影,汇率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都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2010年,棉花价格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几乎全部服装原材料快速提价;工资福利成本攀升加上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商业地租涨价、运输价格上调提高了商业成本……成本的刚性上涨和资源进一步紧缺正在调整着行业的供给能力和结构。作为制造业第一要素的“人力”和“原材料”的困局,给行业运行带来了诸多连锁反应。
行业总体开工率不足
据调查,由于缺工,2010年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为70%;很多大企业也由于用工缺口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将开工率下调至80%,同时加大“外协加工”比重;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
由于“外协”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实力不济的小企业无法适应快、小、精的订单,在一些信誉不佳的企业中也蔓延着类似“坐地涨价”等不诚信现象。
终端涨价助推新商业形态发展
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十分强烈,加上商业地租涨势惊人,品牌抓住这个时机涨价似乎顺理成章。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通过涨价化解成本压力,因此,在刚性上涨的成本面前,必将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价格问题催生和助推了新商业形态的诞生和发展,其中最耀眼的当属“网购”的爆发式发展。
“外转内”意愿越发强烈
外销型企业中不乏“巨无霸”,尽管成本的重压尚未对企业造成伤害,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却紧迫地摆在面前,纯加工型企业向品牌型、市场型、贸易型的探索步伐加紧。
“梯度转移”需求转向
前几年,行业一直振臂高呼“梯度转移”,但似乎一直“曲高和寡”。2010年,中西部一些有产业基础的地区却迎来了主动实地调查的东部省份大企业。东部地区发展服装加工业已无余地,“梯度转移”已经在迫切重整产业链的大企业中悄然升温。
科技进步向软件领域延伸
服装品牌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是品牌在市场立于不败的法宝之一,如何达到“快”,必须依靠信息化等高新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在行业中已不再是口号,而是自发、自觉的集体行动。
市场格局带动产业格局变
一线市场,国际品牌加速登陆。2010年,不仅国际大牌,就连一些设计师品牌、个性化品牌也在试探中国市场,国际品牌加紧中国市场布局趋势明显。二三线市场的增长支撑了金融危机时期内需的平稳,并成为近年来行业运行中最亮的增长点。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为未来的消费增长打下基础。行业对未来中西部地区就业和消费的预期乐观,中国品牌在内陆省份的布局直接引导产业转移,订单转移模式带动了中西部地区产业回暖。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