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劳动力短缺、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服装行业工人人均工资上涨20%-30%,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此同时,在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企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日益增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减少给企业效益持续提高带来较大的压力。一些小企业难以消化快速上涨的成本,举步维艰。此外,大部分产业集群内的服装产品,中低端产品比重较高,成本上升给产业集群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第三,产业集群升级缓慢。表现之一是规模化进程缓慢。除大企业以外,大部分服装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差,应对措施不力,营销模式僵化,产能空置现象较为普遍,特色产业延伸发展速度不快,市场空间过窄,集群优势不明显;产业集群升级缓慢表现之二是产业竞争力不足,不少企业的品牌含金量较低,经营方式落后,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开发能力弱,产业链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如服装面料和辅料开发滞后,大部分仍需从外地购进。
第四,出口形势严峻,内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国际贸易壁垒不断翻新的情况下,我国服装产业的外贸出口风险日益加大。今年,通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上半年出口型企业大部分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经营状态,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面临洗牌出局的现实困境。
内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很多外贸型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让本来就已经趋于饱和的市场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如何寻求突围,保持企业健康发展,也成为服装产业集群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五,规模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引进和培育人才,推进管理方式和手段现代化,强化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是规模企业加快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同时,一些企业家在积累一定财富之后,发展的欲望减弱,新上项目少、投资规模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更有一些企业家过于短视,在主业不牢固的情况下过早地涉足多元经营,进军房地产、资本、资源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后危机时代面临好机遇
对于后危机时代的服装产业集群来说,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一些主客观条件正在改变,前方也有很多机遇在等着它们。
首先是各产业集群地的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各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培训等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水平,使平台真正成为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实践基地,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正日益完善。在产业集群地,工业园区建设是一大特色,是政府扶持当地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在产业集群完成企业量的集聚后,为了让广大服装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大部分产业集群都建立起相应的服装商贸、品牌设计和研发中心,与服装、服饰业相关的展览业、面辅料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如今,打造服装制造企业聚集地、设计师聚集地、品牌聚集地、时装信息集散地、流行发布聚集地已经成为服装产业集群新的目标。
再次,后危机时代企业转型意识增强。经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后,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长期的OEM生产方式,使企业丧失了开发新技术、建立新品牌的动力和能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部分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开始主动谋变,通过在品牌、质量、设计等诸多方面下功夫,寻求突破之路。
另外,集群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显著。中国服装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品牌发展,目前已有一些品牌服装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的示范作用非常明显。不管是在品牌运作、营销模式,产品设计还是企业管理上,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一直被中小企业所关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更多的规模企业开始做大、做强。如今,大部分服装产业集群都开始紧抓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促进整个集群发展、壮大。
最后,在产业集群的转型中,行业协会组织自律和引领作用正在加大。目前,在产业集群地,几乎都完成了行业协(商)会的组织建设。这些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已开始显现。作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行业协会组织在价格自律、竞争规范、市场准入、规模发展、市场培育、贸易促进、标准检验、品质认证、创新保护等方面发挥协调规划、监督和促进作用,使行业形成创新的市场氛围和健康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