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生意社12月3日讯 毋庸置疑,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服装生产和销售的70%来自于服装产业集群。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不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服装产业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逐渐加大,它们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机遇。
量质齐升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新阶段,集群内企业量质齐升。根据各服装集群统计数据,各服装产业集群的服装产业经济总量在当地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最小占20%,多至80%。与2005年相比,大部分集群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数量已经翻倍,服装产量和出口额同比增长也普遍超过60%。
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产业集群内,很多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随着企业联合、整合、重组的进行,规模以上的企业逐渐增多,并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进行企业转型提升,实现从OEM加工向自主设计、自主创牌转变。
在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政府积极支持倡导创建区域品牌。近年来,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下,产业集群对外经常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宣传推介、展览展示甚至是产品标识上,开始出现区域品牌的形象应用。
区域品牌的倡导以浙江和广东两省最为突出。中国领带名城嵊州通过每年举办中国领带节暨真丝产品博览会,增强了“嵊州领带”的区域名牌宣传力度,提高了嵊州领带和企业的知名度,使“嵊州领带”成为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广东顺德“均安牛仔”的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也赢得国内同行业广泛关注与认同,均安牛仔整体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正在不断增强,目前均安向工商部门成功申请了“均安牛仔”地理标志;浙江平湖服装区域品牌的图案也已初步确定,并正在向平湖市工商局申请注册。
集群内产业链日趋完善,集群发展增添新动力。随着集群的发展壮大,很多服装产业集群由原来的单一的生产型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相关的企业聚集。上下游产品配套生产企业、相应的服装商贸、品牌设计和研发中心,以及与服装、服饰业相关的展览业、辅料业、服务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电子商务到现代物流,从专业市场到研发中心建设,从产品检测到技术研发设计,从幼儿园、图书馆到银行等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集群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推动了服装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另外,内陆承接梯度转移形成新集群,集群发展呈现新动向。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服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新的产业集聚。单从产量绝对值来看,中西部地区还远未能成为支撑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产量较低,但是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2009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获得“中国女裤名城”称号;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获得“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称号。而在江西、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以及辽宁等东北地区也开始出现服装产业集聚,这说明产业集群的发展出现了新动向。
集群内企业营销转向多元化,集群发展出现新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种种压力,外贸出口型企业面临无单可接、不敢接单、利润变薄等现实问题。为此,后危机时代,外贸依存度高的产业集群已经率先进行多元化探索,通过加强产品研发、加快创建自主品牌、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东盟等地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设厂,或者通过收购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
还有集群企业通过联盟的形式增强竞争力。在浙江乐清市,11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乐清市联盟服装实业有限公司,旨在创立并运营品牌服装,以乐清服装生产企业为品牌服装生产基地,运动新的服装营销模式,实现厂家产品直销;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注册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直接销售乐清服装产品,承接外贸一手订单并下单给乐清服装生产企业。
转变粗放式经营阻力不小
后危机时代,规模企业考量取胜、粗放式管理、简单化经营的模式受到考验。对于那些发展早期缺少规划的服装产业集群来说,要想改变以前的模式遇到的阻力不小。
第一,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短缺。土地资源供应量不足、职业工人短缺,都给服装企业带来发展压力。近年来,服装企业缺工现象严重,有些企业甚至整年都处在缺工状态中,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其次,在服装企业管理、研发、营销等环节,由于中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技术能力与发展规模明显不相适应。